新經濟掀全面發展,李克強:培育新動能,促進中國經濟轉型

  • A
  • A+
  • A++
2016-04-24

文‧編輯部

新經濟掀全面發展,李克強:培育新動能,促進中國經濟轉型

(圖/取自網路)

 

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3月16日上午舉行記者會,中國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會見中外記者,並回答記者提問。本刊為你原音重現李克強有關經濟和臺商關心的話題答問實錄。

 

鳳凰衛視記者:我是鳳凰衛視、鳳凰網記者。最近一兩年我們從香港回到中國大陸的時候,被問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香港到底怎麼了」。不久前,在大年初一香港旺角發生了騷亂事件,這也凸顯了香港社會存在的一些問題。與此同時,香港的經濟增速也是放緩的。目前在香港社會,大家都在討論未來香港的出路在哪裡。請教總理,在您看來,香港的出路到底在哪裡?中央政府是否會出臺新的措施來支持香港發展?

 

李克強:要是再有人問你香港怎麼了,我建議你回答:香港一定會保持長期繁榮穩定。中央政府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針沒有也不會改變。而且我們相信,特區政府有能力、香港民眾有智慧處理香港遇到各種複雜問題和局面。

 

說到發展,這既是香港自身的需要,也是國家的需要。當然,香港的發展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年香港作為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長2.4%,這不算低了。香港還可以更多地發揮自身優勢,當然也可以抓住國家發展的機遇。只要是有利於香港長期繁榮穩定,有利於增進香港民眾福祉,特區政府提出來的事,中央政府都會全力支援。我對香港的前景看好。

 

《財經》雜誌記者:我們注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新經濟」這一概念,這是不是指現在新興的電子商務和小微企業?這和您之前提倡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有什麼關係?這些對緩解當前經濟下行壓力有什麼作用?

 

李克強:我們說要發展「新經濟」,是要培育新動能,促進中國大陸經濟轉型升級。「新經濟」的覆蓋面很廣泛、內涵很豐富,它涉及一、二、三產業,不僅僅是指互聯網、物聯網、雲計算以及電子商務等新興服務業和新業態,也包括工業當中的智慧製造、大規模的定制化生產等,還涉及到一產當中有利於推進適度規模經營的家庭農場、股份合作社,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等。發展「新經濟」,小微企業可以大有作為,大企業可以有更大作為。目前很多大企業也在搞創客空間,有許多這樣的例子。

 

新經濟掀全面發展,李克強:培育新動能,促進中國經濟轉型 | 文章內置圖片

(圖/取自網路)

 

傳統動能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減弱是規律,很多國家都走過這樣的路,尤其是發達國家,有很多先例。這個時候就需要新動能異軍突起,來適應產業革命的趨勢。而且新動能和傳統動能改造提升結合起來,還可以形成混合的動能。發展新動能對於傳統動能的改造提升很有意義。像我們現在推動去產能,就涉及到重化工企業,很多這樣的企業用人過多,需要把多餘員工轉崗,而新動能發展起來就可以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這也使我們可以較大力度推動去產能。我們提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實際上是為大、中、小企業、科研機構等提供一個平台,使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有活躍的空間。

 

可以這麼說,如果把億萬群眾的創造力發揮出來、積極性調動起來,可以形成投鞭斷流的氣勢,再加上背水一戰的意志,就可以頂住經濟下行的壓力,而且促進經濟的轉型升級。一個國家的繁榮進步,還是在於億萬民眾的參與,這也可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中天電視台記者:臺灣今年政黨輪替,有輿論認為,政黨輪替之後可能會對兩岸關係未來的發展帶來一些不確定性。請您談談對今後兩岸關係前景的看法,中國大陸方面會不會繼續推出促進兩岸經濟合作、有利於民生的新措施?

 

李克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確實造福了兩岸民眾,兩岸經濟社會關係也在不斷密切,而且需要良性互動。記得去年我到福建考察,曾經開了一個臺商座談會,不少臺商對中國大陸出臺的經濟舉措很敏感,很多人都擔心對臺灣投資企業的優惠政策會不會改變。我們聽進去了,回來就發了文件,明確對臺資企業已有的優惠政策不得改變,要給定心丸。我們為什麼這麼做?因為我們是同胞啊。

 

我們還會繼續推出有利於兩岸經貿合作的舉措,當然前提是要保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基石還是九二共識。只要遵循這一政治基礎,大家都認同兩岸屬於「一個中國」,可以說什麼問題都好談。我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前景是樂觀的,我們之間的血脈是分不開的。我相信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會造福兩岸民眾,改善民生。謝謝。

 

相關文章連結:
李克強與記者面對面: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
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李克強:創新宏觀,市場仍充滿潛力
中國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中美關係向前發展是趨勢

 

文章來源:兩岸商情  2016.03  NO.54

新經濟掀全面發展,李克強:培育新動能,促進中國經濟轉型 | 文章內置圖片

 

 

 

【101傳媒/整理報導】

 

-------------------------------------------------------

文章內容若有侵權疑慮,請來信告知。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免責聲明:

部分圖片、觀點,來源於網際網路及其他網路平台,主要目的在於分享訊息,讓更多人獲得需要的資訊,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 本文評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