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流投身社企,利大於弊?

2014-10-13
  • A
  • A+
  • A++

名流投身社企,利大於弊?

(圖/取自網路)

 

今年年初,英國超級名模及演員莉莉‧蔻兒(Lily Cole)創辦了社群網站Impossible.com,並獲得維基百科創辦人吉米‧威爾斯(Jimmy Wales)和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的支持。該網站以免費互相餽贈為概念,擠身社會企業的行列。

 

這不禁讓人聯想起前陣子休‧傑克曼(Hugh Jackman)為公平貿易咖啡成立的社會企業 Laughing Man Worldwide;又或是艾瑪‧華森(Emma Watson)為了支持公平貿易服飾,而與People Tree及Pure Threads合作的案例。
 


毫無疑問地,名人投身社企有其絕對的優勢及好處,以蔻兒為例,當她創立網站之後,不但有來自世界各地媒體的報導、曝光,更在成立的第一年便獲得20萬英鎊的貸款補助。如果有任何方式可以推動社會企業的成長,那大概沒有比名人加持來得更有效率的作法了。

 

但某些社企人士卻對此不以為然,他們認為名人的善意舉措,可能在無意間掩蓋、甚至損害那些有著相同社會目標卻相對低調的企業。Arts Emergency的企業主管Neil Griffiths甚至說了如此重話:「如果你仰賴名人為了一個失敗、膚淺的慈善組織或產品背書,那麼你帶來的傷害將遠大過於助益……而且極有可能使那些真正在做好事的組織失去關注。」

 

他還認為,名人代言的熱潮可以使你在短時間內累積大量資源,但你也將會因為同樣的原因而失去它。

 

Media Diversified的Samantha Asumadu則認為,名人加持往往拉遠了與受助者之間的距離。「草根組織主要仰賴熱情來維持運作,通常擁有的資源都不多,只是因為看見人們的需求而成立。但名人消費慈善的行為,卻很少真正接觸到他們所要幫助的人群。」

 

然而名人光環又確實對社會企業有著不可抹滅的功勞。舉例來說,那些真正想做些什麼的名人,通常很願意和構想相似的組織合作,若能促進彼此的合作,不是能創造更大的社會影響力嗎?

 

其次,有些名人並不只是擔任社會企業的「門面」而已,更是背後真正的「推手」。例如奧利佛主廚創辦15餐廳,以及莉莉‧蔻兒的社群網站,他們都在這股社會改造運動中扮演相當關鍵的角色。

 

至今,關於名人是否應該加入社企仍然意見分歧,但不可否認的是,名流社企(Celebrity social enterprises)在未來將成為社企領域的一部份。而結論或許就如somewhereto的業務總監Lelia Khalifa說的:「任何形式的社會行動都值得鼓勵,我們不該一味否定名人的代言與支持。」

 

【101創業大小事/整理報導】

 

  • 本文評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