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形成怎麼看?專家教你突破李富城和中央氣象局之爭

2016-07-26
  • A
  • A+
  • A++

颱風形成怎麼看?專家教你突破李富城和中央氣象局之爭

(圖/取自網路)

 

自然現象總是讓人難以預測,尤其颱風這種攸關你我是否擁有「意外驚喜」的氣候總是讓人心癢難耐,忍不住想快點知道它的動向好決定下一步計畫-今天關於颱風預測又在各大氣象專家間掀起波瀾了!一早,「氣象伯伯」李富城在臉書上指出,根據歐洲中期天氣中心及美國全球預報糸統的數值預報,30日將有颱風在菲律賓東方海面生成,指向菲律賓北部,值得注意。

 

但是針對「李杯杯」的說法,中央氣象局卻提出反駁,在李富城所指名的菲律賓東方海面連低氣壓都還沒有形成,頂多出現熱帶擾動,更別說形成颱風的熱帶低氣壓!連影子都看不到,哪來的颱風一說?到底有沒有颱風?專家是怎麼判斷颱風的?氣象專家吳德榮在「洩天機教室」專欄發表一篇「又有颱風?該怎麼看!」文章,教大家如何用最科學的角度來看低壓雲系發展趨勢。

 

 

【又有颱風?該怎麼看!】作者/吳德榮

最新衛星雲圖顯示東沙島西南方的低壓雲系,雖然結構依然鬆散,但依據部份電腦模擬(歐洲中期預報中心ECMWF,美國GFS)仍有發展的趨勢,未來成為熱帶性低氣壓或輕度颱風都是可能的。至於其未來動向由最新(24日20時)歐洲 (ECMWF)及美國(GFS)的電腦模擬皆顯示,大約在週三(27日)前後通過海南島及雷州半島一帶,進入大陸。

 


 颱風形成怎麼看?專家教你突破李富城和中央氣象局之爭 | 文章內置圖片

(圖/取自氣象應用推廣基金會)

 


另外歐洲中期預報中心(ECMWF),美國(GFS)亦皆顯示,接近月底之前有一個颱風在菲律賓東方海面形成。至於其未來動向,大致朝西北前進,但由於不同模式模擬之颱風的強度、範圍、結構皆不同,行進過程的導引氣流亦不相同,最終結果當然差異很大。即使是同一個模式,在不同初始資料時間的模擬,結果也會有很大的不同,附圖顯示ECMWF針對8月2日8時的模擬結果,原(23日8時)模擬在東沙島海域,新(24日8時)的模擬則在台灣附近。類似的修正調整會因使用新的觀測資料不斷的進行,理論上時間愈近,模式的誤差愈縮小。因此如果在5、6天前依據某一個模式的模擬,就完全相信颱風將在那裏登陸?是多麼偏差的誤解!


 
當西北太平洋颱風被命名後,氣象局就會提供5天的預報資料,預報員針對各國模式作誤差校驗,並給予不同的比重,平均之後再做微調,這樣的作業流程也證明,路徑預報誤差明顯優於只憑單一國家的電腦模擬所做的預報。而長期校驗的結果亦顯示,與美、日先進國家相比是毫不遜色的。但即使如此,預報誤差由於觀測資料不足及科學的限制,不但存在且會隨時間擴大,這是要靠觀念的改變,以更週全方式去加強防災,來彌補預報誤差帶來的負面影響,才是正確作法。一味要求更準確的預報,是於事無補的。

 

 

 

 

 

 

  • 本文評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