釐清複雜環境污染成因,中研院與環保署簽署技術合作備忘錄,聯合開發前瞻環境科研技術

2017-07-17
  • A
  • A+
  • A++

釐清複雜環境污染成因,中研院與環保署簽署技術合作備忘錄,聯合開發前瞻環境科研技術

(圖/翻攝自行政院環保署)

 

為宣示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下稱環保署)以科學方法處理臺灣環境議題的決心,環保署於106年7月17日與中央研究院(下稱中研院)簽署合作備忘錄,未來將就多項前瞻性環境議題攜手合作,拓展雙方技術交流層次,以科學、理性的方式解析錯綜複雜的環境議題,為提升國內環境品質的目標齊心努力。 

 

        中研院為我國學術研究最高機關,匯集全球頂尖的科學研究人才,以及精良的研究設備,除了能協助環保署開發新的檢測技術及判讀複雜數據,釐清污染源、分析管制策略成效之外,也可協助政府技術人員發展前瞻技術、厚植研究實力,提升國家人才效能。雙方將於記者會宣布未來舉辦促進合作交流的研討會(Workshop),議題可包含環境鑑識科學、新型檢測技術、大數據解析與演算法、基礎環境科學研究等,藉此擴大雙方的合作機會與層次,讓中研院能夠在政府擬訂各項政策時,憑藉科學專業,提供客觀且充分的知識與技術基礎。 

 

        環境議題由於牽涉層面廣、影響參數多,加上時間、空間、氣候的變異,往往錯綜複雜,不是單純引入一兩個新技術或在短時間內就可以解決。以空氣污染為例,臺灣地狹人稠,因工業發展迅速、汽機車數量龐大、生質燃燒與火力發電等需求,造成境內污染源多且複雜,加之遠程傳輸之境外污染源介入,各污染源交互反應、生成二次氣膠等問題,都讓解析細懸浮微粒(PM2.5)來源與比例更顯困難。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的調查研究指出:「由於排放量或模式之推估均有極大的不確定性,故唯有建立環境污染源的鑑識技術,才可有效找出特定行業對細懸浮微粒的貢獻量。」有鑑於此,運用科學方法以嚴謹、系統的研究方式,探究空氣污染的複雜成因,對於環保署制定空氣污染管制政策與減量措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透過更多中研院專家在科學知識和技術方面的支援,更可協助環保署準確判讀數據,進行有效污染源控管,最終達成改善台灣空氣品質的目的。

 

        環保署也已經委託中研院辦理科技研究計畫,開發前瞻綠色檢測技術。例如環保署環檢所已成功自中研院技術移轉表面增強拉曼光譜技術。此項技術具備高分辨力、高靈敏度、快速檢測等優點,非常適合作為現場快速檢測的工具。目前環保署環檢所正持續與中研院合作,開發適用於現場即時檢測的可攜式拉曼光譜儀,協助現場人員初步掌握污染物的組成,對於採集代表性樣品與提供即時檢測的資訊甚有助益。而環檢所近期發展之海洋塑膠微粒成分鑑定,正是前述拉曼光譜技術的研發成果之一。由於有此成功經驗,環保署希望未來加強與中研院的合作,借重更多中研院研究人員的科學與技術專長,共創雙贏的合作模式。

 

公告時間:2017-07-17
文章來源:http://enews.epa.gov.tw/enews/fact_Newsdetail.asp?InputTime=1060717120916

 

  • 本文評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