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臺灣研究研討會討論「霧社1930:歷史、記憶、文化」

2017-11-06
  • A
  • A+
  • A++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臺灣研究研討會討論「霧社1930:歷史、記憶、文化」 | 文章內置圖片

(圖/翻攝自教育部)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於2017年10月9日至11日舉行「霧社1930:歷史、記憶、文化」研討會,邀集來自美國、臺灣及香港的霧社事件專家學者、電視劇導演、作家與文化研究人員等共同與會探討霧社事件的歷史意涵及影響。針對霧社事件臺灣原住民賽德克族與日本殖民政府間的衝突,透過一系列的演講與座談,探討此衝突的持續性影響及此事件如何被建構於當代臺灣文化記憶中。


研討會由該校亞洲語言與文化學系教授白睿文(Michael Berry)與亞太研究中心主任周敏主持開幕,人文學院院長史嘉柏(David Schaberg) 致歡迎詞,並由來自臺灣賽德克族的郭明正(賽德克名: Dakis Pawan)與巴干‧巴萬(Bakan Pawan)主持開幕座談:「尋找霧社事件的歷史和文化意義」。郭明正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於1978年至2004年任教於埔里高工機械科,為魏德聖導演拍攝電影「賽德克‧巴萊」之專業顧問與翻譯,著有「真相‧巴萊:電影賽德克巴萊的歷史真相與隨拍札記」及「又見真相:賽德克族與霧社事件,66個問與答」。其表妹巴干‧巴萬(Bakan Pawan)為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研究生,專研「霧社事件及莫那‧魯道直系家譜」。兩人於研討會中分享身為賽德克族、霧社事件後裔,對此事件的瞭解與詮釋觀點。在開幕座談後,研討會放映霧社事件電視連續劇「風中緋櫻」拍攝花絮,該劇導演萬仁及原著歷史研究家鄧相揚隨後介紹如何透過此劇將口述歷史轉為通俗文化。


研討會第2天主題分為3大部分,介紹霧社事件的歷史記憶、文學記憶與文化記憶,邀請8位學者專家從歷史、文學與文化研究的觀點來分析探討霧社事件,包括拉法葉特學院歷史學教授保羅‧巴爾克萊(Paul D. Barclay)、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歷史系博士候選人圖魯茲安東尼‧羅伊(Toulouse-Antonin Roy)、伊利諾伊斯大學香檳分校教授羅伯特‧蒂爾尼(Robert Tierney)、國立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吳建亨、杜克大學亞非語文學系副教授荊子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文學系教授廖炳惠、香港嶺南大學教授石岱崙(Darryl Sterk)與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教授邱貴芬。


研討會第3天則探究霧社事件的歷史記憶,由姑目‧塔芭絲(Kumu Tapas)發表此事件的口述證言「真相藏在雜質微音中」,並由郭明正(Dakis Pawan)及巴干‧巴萬(Bakan pawan)分別介紹霧社事件與其本人的關係及莫那‧魯道(Mona Rudo)的歷史定位,續由鄧相揚進行閉幕專題演講「以蕃制蕃:霧社事件的前因與後果」,研討會最後由白睿文(Michael Berry)主持閉幕座談會,討論霧社事件的文化呈現,參與者分別發表其於此三天座談會中所獲得之寶貴心得,並為蒐集此研討會所有講者之發表論文編纂成冊、出版中英論文集之規劃取得合作共識,以持續豐富經營此計畫,吸引更多亞太研究社群對臺灣研究之興趣。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臺灣研究講座,在教育部支持於2014年設立,並由該校亞太研究中心與人文學院負責推動。首期計畫 (2014-2017)著重於當代臺灣與其根深的經典傳統,第2期計畫則於2017年開始,擴展探究於歷史、全球及跨國情境下的臺灣文化與身分認同,並鼓勵超國家議題的跨域合作。本次活動作為第2期計畫的首場研討會,充分展現本期計畫的目標精神,代表意義非凡。

 


公告時間:2017-11-6
文章來源: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DE8FA9133C994192

 

  • 本文評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