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稅制、培養生產線 莫迪搶商機 推「印度製造」拚轉型

2018-02-20
  • A
  • A+
  • A++

調整稅制、培養生產線 莫迪搶商機  推「印度製造」拚轉型 | 文章內置圖片

 

去年十二月初,美國總統千金伊萬卡率領代表團前往印度,參與全球創業峰會,受到印度總理莫迪熱情招待。會議之始,莫迪向伊萬卡介紹了印度製造的人工智能機器人Mitra,也趁機向世界推薦印度的製造業與AI實力。

 

自二○一四年莫迪執政,旋即推出所謂的印度製造計畫(Make in India Initiative),對內扶持本土生產、對外鼓勵外資設廠,以推動印度轉型成為新的全球製造中心。

 

在過去,印度工業占GDP的比例一度達到三○%,但中國大陸、越南等競爭者分食大餅,使其工業逐漸沒落,製造業甚至只剩一五%。莫迪希望藉此計畫,至二○二二年前把比例提高到二五%。

 

要克服印度當下困境,經商環境是很重要的因素。但許多問題都是經年累月的老毛病,諸如行政效率差、中央與地方分權衝突、國有企業壟斷等。因此莫迪政府首先要做的,便是進行改革,迄今已推動了多項政策,可謂劍及履及。

 

調整稅制 吸引外資釋放利多

 

像是最近施行的商品及服務稅,旨在統一稅制,避免重複課稅。又如零售業外商投資規例,對象包括品牌零售商、電商等。具體措施包括取消印度製造商地位規定,這是指若被認定為印度製造商,可直接在網上販售產品,無須開設實體店面;但若只是單一品牌零售商,就必須要開設實體店面。

 

過去想擁有印度製造商的地位,至少要向印度廠商採購三○%產品,且出資一億美元即須僱用一千名當地員工,現在則不需要此項條件。

 

而單一品牌零售商亦無需開設實體店面,但如果外資持股比例超過五○%,還是要遵守採購規定。這顯示出莫迪政府守中帶攻,既以龐大市場吸引外資,也會設定限制來保護本土廠商。

 

手機則是另一個代表性案例。根據二○一七年數據顯示,印度智慧手機的市場版圖正在迅速位移,韓系三星穩定占有兩成多、中系小米等品牌已超過五成,印度品牌如Micromax和Intex都只剩個位數。這讓印度本土業者很苦惱,希望政府採行提高關稅等措施,以扶持國貨。

 

事實上莫迪政府就任之初,便已將智慧手機的關稅從六%提升至一二.五%,若是在印度組裝,則只徵收一%的貨物稅,做為外資設廠的誘因。隨著印度成為世界第二大手機市場,越來越多的外資逐漸入駐。像是在中國大陸銷售不如以往的小米,可說在印度找到第二春,而印度小米則有九五%是在本土組件出廠。

 

此外,為了培養產業鏈,印度政府也將針對手機零組件課稅。由於印度業者在這方面的技術相當有限,八成左右零組件要從中國大陸進口,如今實施關稅,長期應有助於自身供給。如富士康早就看好印度市場,決定投資五十億美元,為各國手機業者代工,更計畫到二○二○年再擴建十家以上工廠。

 

從前述策略不難看出莫迪政府的雄心壯志。然而,即便莫迪能解決沉痾已久的行政弊病,印度製造還有許多的挑戰,最明顯的即是產業升級的問題。

 

創新生力軍

印度獨角獸企業看俏

 

如同中國大陸的發展軌跡,印度也擁有龐大的內需市場與人口紅利,足以吸引外資。再透過一些保護政策,印度想培植中大型企業並非難事,但這最終只能著眼於內部。因為外資始終掌握關鍵技術,而受保護的本土業者將越來越弱,根本無力進軍國際,手機業便是殷鑑不遠。

 

進一步來說,舊型態的製造業主要是穩就業與打根基,想提升全球競爭力,印度就必須培養創新的製造能力。如Mitra是來自於班加羅爾的一家初創公司,該地號稱印度矽谷,擁有印度最大的電商Flipkart,以及印度Uber的最大敵手Ola等獨角獸企業。

 

目前印度獨角獸的成長快速,這些公司將有望引領新型態的印度製造,也是未來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來源。

 

 

  • 本文評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