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啟動6年建構計畫 點燃文化實驗爆發力

2018-08-18
  • A
  • A+
  • A++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啟動6年建構計畫 點燃文化實驗爆發力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啟動6年建構計畫 點燃文化實驗爆發力。圖由文化部提供)

 

文化部承接前空軍總司令部基地,107年起正式命名為「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Taiwan Contemporary Culture Lab, 簡稱C-LAB),由「財團法人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組成營運團隊規劃執行。8月18日舉辦「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啟動暨國際論壇─場所‧實驗‧連結」活動,文化部廣邀國內外藝文人士,包括C-LAB諮詢委員代表鴻鴻、林強、蔣伯欣、許素朱、劉舜仁、韓國國立亞洲文化殿堂(Asia Culture Center, ACC)前總裁方宣圭(Sungyu Bang)、Google Arts & Culture政策經理Claire-Marie Foulquier-Gazagnes、LIFEPATCH團體創始成員Agung Firmanto Budiharto等齊聚一堂,見證這個場域以實驗精神出發,啟動六年建構計畫,打造一個「向創作端開放的新型態藝文機構」。

 

鄭麗君表示,目前臺灣的藝文設施通常是先興建硬體空間,才有營運團隊和使用者,造成許多使用需求落差。鄭麗君說:「C-LAB特別以實驗的態度對大眾開放,嘗試由使用者及營運需求端開始規劃,使硬體整建更能貼近使用者的需求。透過這種『以軟帶硬』的建構模式,不斷地豐富創新生態,期望這個場域成為增加公眾文化參與的實驗空間。」

 

鄭麗君表示,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的精神除了「向創作端開放」之外,也將透過跨領域的網絡串聯,提供給創作者「後端資源的無限連結」,尤其是國際的藝文網絡連結。今日到場的「國際生活藝術組織臺灣辦事處」(Living Arts International Taiwan Office, LAI)董事長Dr. Richard C.HELFER、柬埔寨生活藝術組織(Cambodian Living Arts, CLA) 執行長Phloeun PRIM,都是C-LAB未來重要的國際合作夥伴。

 

文化部表示,這是六年建構計畫的一個開端,營運團隊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已於今年初進駐,初期從當代藝術、聲音影像、記憶工程、數位人文、社會創新等領域,集結人才、帶入資源,開始在實驗場共同激盪產生火花。C-LAB已徵選13組Creators進駐,也與「實驗建築計畫」、「科技藝術創新」、「數位人文平臺」等3組藝文團隊攜手。來自法、英、美、澳及馬來西亞等國推展公共空間、環境採集、街區活化的創作者、建築師及學者,已於C-LAB開辦4場國際講座、7場系列工作坊、6場社區鄰里活動。每一場活動都吸引關心城市景觀、藝文創作、合作經濟等議題的學生、藝術家、民眾熱情參與,從生態居住環境探討人文思辨,針對區塊鏈及數位藝術引發創新實驗。

 

今日同時舉辦「國際論壇-場所、實驗、連結」,上下午各有一場講座,主題為「朝向文化機構的未來」及「超越數位人文疆界」,邀請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林平、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引言,由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執行長賴香伶、中華文化總會副秘書長張鐵志、韓國國立亞洲文化殿堂前總裁方宣圭、Google Arts & Culture政策經理Claire-Marie Foulquier-Gazagnes、LIFEPATCH團體創始成員Agung Firmanto Budiharto、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所長侯君昊等擔任講者,共同研討C-LAB未來的可能性。

 

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匯集多元文化專業領域又具年輕活力的各方好手,積極籌辦各式各樣豐富有趣的展演映活動。今年下半年將有集結知名藝術家的「再基地」大展、適合學生、親子、樂齡一同玩耍的夏日青年藝術節「玩聚場」、Creators進駐計畫的社群公共參與活動等多面向藝文,歡迎大家走進C-LAB的藝術圍牆,一同發揮想像及創造力,也請多多關注追蹤C-LAB臉書(https://zh-tw.facebook.com/TCCLAB.ORG/)及官網(https://clab.org.tw),隨時更新最好玩的活動詳情。

 

【附件】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2018年下半年活動預告

 

展覽 Exhibition

標題:時間另類指南 The Alternative Guide of Time
時間│2018年9月1日至10月7日
參展藝術家│姚瑞中、許家維、駱以軍、蕭伊伶、負育群帶聚落、楊雨樵+劉芳一、葉覓覓+阮丹青
說明│這項研究展演計畫以物件史、口述史、影像、製圖、文字與聲音現場,對於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的場所脈絡進行考察與再想像。展覽以「時間另類指南」為名,疊合不同時空的歷史星叢,橫跨現實與虛構,以跨領域的文化生產,帶領觀者重訪這塊場域從日治時期的總督府工業研究所,到戰後的空軍總司令部的脈絡。作為對於台北東區一塊七公頃場域的精神地誌學探勘,「時間另類指南」集合了藝術家許家維與姚瑞中的當代影像作品、文史研究者蕭伊伶的檔案書寫與田野調查影像、作家駱以軍的小說、詩人葉覓覓的影像詩現場、楊雨樵與劉芳一合作的實驗聲響民間譚,以及「負育群帶聚落」與藝術家林玉婷正在文化實驗場進行中的環境採集與空間拓樸計畫。


 

再基地:當實驗成為態度(Re-Base: When Experiments Become Attitude)
時間│2018年11月10日至2019年1月 27日
策展人│王俊傑
參展藝術家│鄭淑麗、夏宇、陳慧嶠、周曼農、高重黎、吳其育、陳志建、明日和合製作所、方偉文、姚大鈞、楊嘉輝、Louis-Philippe Demers+Bill Vorn、Ken Rinaldo、YOUNG-HAE CHANG HEAVY INDUSTRIES
說明│「再基地:當實驗成為態度」為大型跨領域藝術展覽計畫,展覽試圖探論在當代標準化機制的制約下,「實驗」的意義及可能,它扣合被展開的舊空間及重新構成的新空間,讓新生的基地成為對話平台與再基地化的凝聚性,藉以打破空間的功能,形成彼此交織的覆蓋網絡。展覽將邀請視覺、觀念、戲劇、表演、文學及科技的不同世代跨領域及開創性之藝術家,各自或共同的全新提案,以委託現地製作的模式,透過空間裝置、新媒體藝術、工作坊、劇場表演、論壇、實驗室等展現,讓藝術家們在基地中尋找創作新文化思考意義的可能性。當實驗成為態度,亦就是宣告我們開放與自由的回到自身環境的探討,還有源源不絕的批判與創造動能。

 

表演 Performance

標題:夏日青年藝術節—玩聚場(2018 C-LAB Summer Festival-Play Arts)
時間│2018年9月8日至16日
說明│玩遊戲,從不浪費時間,它是達到精神解放自由的方式,「夏日青年藝術節—玩聚場」,用遊戲精神誘發每個人勇氣、想像力與創造力,用文化行動佔領這個曾經戒備森嚴的空軍總司令部舊址,變成一個0到99歲的「玩聚場」。這是一場兼具藝術、生活、空間、身體、遊戲的節日,聚集台灣的藝術文化能量,邀請所有民眾一起玩,玩遍空總每一個角落,沙坑考古、舞蹈Party、交換市集、集體創作、直播頻道、新馬戲、電影院,還有夏夜晚風音樂會,在藝術、生活、自我、城市之間細細品味,注入新的生命力。

 

共學平台 Academy
草苞實驗室—建築、空間與工藝的翻花繩 Project School
講者│ 林玉婷、蔡文章、田倧源、林君怡
時間│ 2018年7月至9月,共四個工作坊系列課程
說明│建築、空間與工藝的翻花繩系列工作坊由草苞實驗室企劃,與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共同主辦。包含三個主題、四場工作坊系列,將以連結文化、創新實驗、空間思辨和傳統工藝的概念出發,帶領參與者進行走訪踏察、實驗性的實作、創作思考與想像的開展等,期盼如翻花繩遊戲般,在空間想像和媒材實驗中翻展出不同的花樣,亦刺激不同視角的認知,喚起參加者對藝術和創作的興趣、激發想像與創造力,更期盼發展出具有文化力的思考和行動。

 

場次 4,磨石子作畫的裝飾奇想
講師│蔡文章
時間│2018年8月22日、8月29日、9月5日

 

月讀影視社

講者│簡子傑、張世倫、蘇育賢、李旭彬、鍾易庭、官妍廷、邱俊達、葉偉立、朱盈樺
時間│ 2018年7月至8月,共三場講座
說明│由海馬迴光畫館企畫的「月讀影視社」系列講座,奠基於 2015年開始的「月讀展」及隔年的「月讀影展」迄今成為整體性的實驗學院規劃,聚焦於攝影創作與藝術教育的問題來展開。「月讀」一詞,是挪用日本著名漫畫「火影忍者」中的一種獨特的幻術「月讀」而來,這種幻術能通過妙絕複製技術,來引誘觀者深層的情感與慾望的投射,進而將之禁錮於自身的幻覺之中。本講座以「月讀」作為 「影像生產」的技術的思考,並藉此多方面地展開對當代攝影創作的探究。企圖從策展與評論的角度,來打開攝影展演的形態、機制的議題,並以此重新思考攝影創作的當代意涵。

 

場次 3,未沖洗—影像的流通與編碼
講師│ 邱俊達、葉偉立、朱盈樺
時間│2018年08月26日

 

學實學校:天工開物──現代生活與技術史 Praxis School
講師│黃孫權、李尚仁、劉妍、謝英俊、徐文瑞、洪廣冀、李士傑
時間│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
說明│「學實學校」(Praxis School)是立方計劃空間的系列主題講座/工作坊計畫,繼2016年「諸眾之貌──亞洲社會運動群像」及2017年的「歷史與身體、網絡與社會」之後,2018年的學實學校以「天工開物──現代生活與技術史」為主題,更聚焦於探討人與物的關係及其歷史,以及我們如何面對和回應。全系列講座自2018年8月持續至2019年3月,總計共12場次,其中9場與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合作主辦。

 

場次 1,創新vs. 使用──如何看待科技
講師│李尚仁
時間│2018年9月15日

 

場次 2,謝英俊的建築實踐(一)營造技術與文化傳承──中國東南與西南的兩個觀察點
講師│劉妍、謝英俊
時間│2018年10月27日

 

場次 3,謝英俊的建築實踐(二)建築工作的社會性
講師│黃孫權+謝英俊
時間│2018年10月28日

 

場次 4,謝英俊的建築實踐(三)總結論壇
講師│劉妍、謝英俊、黃孫權、徐文瑞
時間│2018年10月28日

 

場次5,人類世與當代藝術(一):人類世及其不滿
講師│徐文瑞
時間│2018年11月24日

 

場次6,人類世與當代藝術(二):本草城市
講師│徐文瑞
時間│2018年12月8日

 

場次7,人類世與當代藝術(三):規模美學
講師│徐文瑞
時間│2018年12月22日

 

場次8,科學的邊界,邊界上的科學
講師│洪廣冀
時間│2019年1月26日

 

場次9,科學在旅行,旅行中的科學
講師│洪廣冀
時間│2019年2月23日

 

其他工作坊 Other Workshop

區塊鏈工作坊國際論壇(Blockchain with Culture & Creativity, Digital Futures and Blockchain Culture Experimental Forum)
時間│10月19日


 

人權劇本創作寫作松—寫作松第一次工作坊&說明會

評審團│陳俊宏、解昆樺、鄭克昌、明思力、馬斌、張俊彥、江智方
時間│ 2018年9月10日
說明│「人權劇本創作寫作松」活動由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主辦,國家人權博物館合辦。結合文化與科技開展新型態劇本實驗寫作計畫,邀請創作者由文化數位知識架構對白色恐怖相關人權議題進行歷史爬梳,創作虛實多線式互動劇本,發展書寫人權議題之新進程,透過提出新型態的劇本規格與思考方向,由此開展在地原創劇本邁入影視產業IP(Intellectual Property智慧產權),尋找文化與影視產業面對國際戰略的話語權。

 

公告時間:2018/08/18
新聞來源:https://www.moc.gov.tw/information_250_88391.html

 

  • 本文評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