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科班85後 音樂劇獲得最大投資

  • A
  • A+
  • A++
2015-02-06

非科班85後 音樂劇獲得最大投資
(圖/取自網路)

 

一個行業外的「野蠻人」,從日本軟銀、華創資本出來後的「金融精英」,從零開始紮根國內的音樂劇市場,短短兩年間,在成功將《我,堂吉訶德》和《Q大道》等經典百老匯劇碼漢化並推向國內市場後,2015年,這個團隊拿到了行業內最大一筆投資,來自黎瑞剛掌舵的華人文化產業基金(CMC),金額為3000萬元,而創始人楊嘉敏出生於1987年,不過28歲。

 

很難想像,這是一個完全非科班出生的團隊做出的成績。楊嘉敏,七幕人生音樂劇創始人兼CEO,畢業于北京大學英語系,主攻英美文學,在事業順風順水成為金領時,白手起家推廣百老匯音樂劇。目前已在國內成功上演《我,堂吉訶德》和《Q大道》,而熱演中的《一步登天》也於本週末結束北京首演,於年後登陸上海。

 

雖然年齡不大,但楊嘉敏很是沉穩、踏實,第一次創業就獲得了黎叔的青睞,楊嘉敏表示很淡定,「現在在國內做音樂劇,是一個尚未被充分挖掘的藍海。」楊嘉敏的音樂劇公司「七幕人生」,對標的是日本的著名音樂劇公司「四季劇團」,「四季劇團的年均營業收入差不多在200億日元,相當於16億元人民幣,而整個日本音樂劇市場的有近百億的規模,中國目前不過是日本的10%不到,而中國的潛在市場要比日本大得多。」楊嘉敏對《首席娛樂官》說。

 

現在,七幕人生的團隊成員大部分是「85後」,而且他們沒有一個是與音樂劇相關專業科班出身的,有學金融、IT、法律的,甚至還有化學的、生物的,楊嘉敏笑著說,「我們最大的優勢是團隊的學習能力很強,在做一些創新時反而不像科班出身的那麼多包袱。」

 

 

定位獨特清晰,只做「漢化版」經典音樂劇

 

國內的演出市場雖然規模不大,但競爭卻很激烈。資料顯示, 2013年國內話劇演出票房高達7.4億元,同比增長6.5%。話劇演出生態鏈基本形成,已啟動全國產業化發展征程。音樂劇票房收入達2.34億元,體量較小,但增速高達21.7%。而2013年國內音樂類演出,票房總收入達43.06億元,由此可見音樂劇的增速和市場空間很大。

 

金融行業出身的楊嘉敏非常在意風險和回報的投入產出比,她表示,「音樂劇跟電影最大的差別是電影是一個一次性的投入,並且是高風險、高回報的行業。這個電影票房可能能夠沖上10億,或者可能血本無歸。但音樂劇是需要靠時間去積累票房的。」電影一周就能達到的票房,可能需要積累5年、10年。音樂劇是一個非常市場化的產品,如果劇碼本身是優質的,市場接受度高,就可以常演不衰。,那麼它累計的票房未必會比電影低。例如音樂劇裡經典的《獅子王》、《悲慘世界》,票房可能比全球任何一部電影的票房都要高。

 

而只做「經典版」的漢化,又避免了原創經驗不足的風險,可以將國外已經獲得巨大成功的劇碼引入國內,這樣以「空間換時間」,商業模式也很容易得到驗證。

 

打通線上和線下的「O2O」

 

「音樂劇是一個傳統的不能再傳統的行業,但同樣也面臨互聯網的衝擊和顛覆。」楊嘉敏說,「七幕人生」未來的目標是打造一個「O2O」的音樂劇公司。

 

所謂的「O2O」,就是打通線上和線下資源。「我們目標是到2017年、2018年,擁有近百萬觀眾的體量。這些觀眾他是從哪來,有什麼特點,我們怎麼留住他,就需要把他從線下的觀劇,引導到線上的平臺,進行針對性的服務和行銷」

 

在楊嘉敏看來,這些觀眾有一些很統一的共性:年齡在20到35歲之間,消費水準很高,受過良好教育,以女性觀眾為主的中產階級。通過這些共性,可能挖掘出更多的需求。這個需求也許是社交,也許是婚戀,也許是給他推送更多的高品質的產品。「總之我們想把這撥人,通過網路的方式留住,把觀眾變成我們的用戶。」

 

當然,作為一個非常傳統的行業,「O2O」的互聯網思維能否對音樂劇行業實現顛覆?目前不得而知,但最重要的還是產品的品質,就是劇碼本身的品質如何,「互聯網」只能解決效率和工具層面的問題,但音樂劇這種體驗式的產品,根本還是在於觀眾的用戶體驗。

 

【一零一傳媒/整理報導】

 

 

免責聲明:

部分圖片、觀點,來源於網際網路及其他網路平台,主要目的在於分享訊息,讓更多人獲得需要的資訊,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 本文評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