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小米和聯想將很快逆襲蘋果、谷歌,你信嗎?

  • A
  • A+
  • A++
2016-02-12

 

華為、小米和聯想將很快逆襲蘋果、谷歌,你信嗎?

(圖/取自網路)

 


國倫敦商學院客座教授、牛津大學聖艾德蒙學堂研究員Linda Yueh最近在《金融時報》刊文,她認為中國科技企業已經從國內市場轉向國外擴張,未來西方科技企業的主導地位將面臨挑戰。蘋果和谷歌高高在上的地位將被中國企業佔據。


蘋果目前的營收60%來自iPhone,銷售的手機也有三分之二來自美國之外,正是在海外市場上蘋果面臨中國便宜品牌的激烈競爭。 Linda Yueh看來,真正威脅蘋果的不是三星,而是中國智能手機企業,尤其是緊隨蘋果的華為小米和聯想。


與此同時,另一項研究數據似乎也在佐證著Linda Yueh的觀點:
根據全球市場調查機構StrategyAnalytics公佈的最新數據,韓國三星電子2015年首次跌出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前五名。在2015年第四季度(10~12月份),華為以15.2%的市場份額佔有率取得第一名,小米以14.8%的市佔率列居第二名,蘋果以13.1%的市佔率位居第三名,第四名和第五名分別是Vivo(10%)和OPPO(9.2%)。


因此,蘋果公司是唯一一家入圍前五的非中國本土智能手機品牌。在2015年第三季度Strategy Analytics的調查數據中,三星還排在第五名。很顯然,第四季度三星被OPPO給超越了。歷史數據顯示,2013年第四季度,三星電子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佔有率高達18.8%,當時是中國最高份額廠商,到2014年第四季度,這一數據滑落至7.9%。

 

 

華為、小米和聯想將很快逆襲蘋果、谷歌,你信嗎? | 文章內置圖片

(圖/取自網路)

 


下面是Linda Yueh的文章全文:
這個月,谷歌母公司Alphabet一度超過蘋果成為世界上市值最大的公司,它的總市值達到驚人的5500億美元。從長遠來看,兩家公司可能會發現自己很難繼續佔據最高位置,因為西方科技公司的主導地位面臨著中國企業的挑戰。看看過去幾個月的股價表現,谷歌之所以佔據優勢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蘋果股價的下跌。分析師對iPhone的增長潛力越來越悲觀,因為它的市場已經接近飽和。


蘋果占了全球智能手機的七分之一,僅次於三星。蘋果銷售的手機有三分之二來自美國之外,正是在海外市場上蘋果面臨中國便宜品牌的激烈競爭。實際上,排在蘋果之後的三大智能手機商全部來自中國:它們是華為、小米和聯想。在過去三年裡,三星在全球的市場份額從三分之一降到了五分之一,最大的贏家是中國企業。


在中國,市場份額卻是顛倒的。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百度佔了搜索引擎市場的70%,月活躍用戶達6億,接近中國總人口的一半。中國已經有一半人口上網,還有無數人沒有網絡。 15年之前美國達到了這樣的水平,現在網民數已經超過90%。當然,對於搜索引擎來說市場份額並不代表一切。例如,谷歌的郵箱服務Gmail月活躍用戶已經達到10億,谷歌有能力獲得健康的利潤率,它還可以提供創新的廣告銷售方式,在決定交易的好壞上這些因素比市場份額更重要。


儘管如此,全球性覆蓋已經是一個很難忽視的問題。在一些不發達的互聯網市場,比如中國和印度,儘管靠廣告獲得收入的企業和靠智能手機獲得收入的企業明顯不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中國企業已經緊逼蘋果及其它科技企業。


阿里巴巴的覆蓋率比亞馬遜更好,中國人比起美國人更喜歡網絡。在中國電子商務佔了零售的十分之一,在美國祇有百分之七。騰訊微信月活躍用戶已經超過6.5億,它正在快速追趕Facebook的WhatsApp,幾天前WhatsApp用戶剛剛超過10億。 Facebook無法進入中國,結果為新浪微博留下了增長空間。


就在不久之前,中國科技企業主要還是關注國內市場,現在它們已經越來越國際化。 2014年阿里巴巴在紐約上市,這是一個標誌性事件,百度也在考慮在海外擴張,最近它進入了巴西市場。和谷歌一樣,百度也在開發無人駕駛汽車。谷歌、蘋果、Facebook和亞馬遜是最大的四家科技企業,很快它們與中國企業的競爭將會加劇,這些中國企業包括百度、華為、新浪、阿里巴巴等。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將會看到蘋果從最高位置跌落下來,這是一個徵兆,它預示著其它西方科技企業將被迫反抗,它們必須在全球市場中尋找進一步的增長機會。

 


這趨勢,你同意嗎?

 

 

 

【101傳媒/整理報導】

 

-------------------------------------------------------

文章內容若有侵權疑慮,請來信告知。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免責聲明:

部分圖片、觀點,來源於網際網路及其他網路平台,主要目的在於分享訊息,讓更多人獲得需要的資訊,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 本文評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