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房子是一支股票 那你懂得如何投資了嗎?

  • A
  • A+
  • A++
2016-03-03

假如房子是一支股票 那你懂得如何投資了嗎?

(圖/取自網路)

 

實房子跟股票一樣也不一樣,所謂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他還有一個基本屬性就是自住,也就是大家都習慣說的剛性需求,我理解的剛性需求,就是人均30平米。如果你說你要換一個150平米的房子,想住的寬敞一點,管這個也叫剛性需求,這就純屬找罵了。房子的慾望,跟金錢的慾望是一樣的,根本沒有止境。上億的房子都有,難道那也是剛性需求?所以,算算你家幾口人,如果人均超過30平米,你還要再買房,那麼顯然就不再屬於剛性需求,房子已經變成了跟股票一樣,成為了一種投資品。你買他的唯一理由,就是基於他日後還要漲價。現在不買,怕以後再買就虧了。僅此而已。

 

如果房子變成了投資品,那麼這個問題就十分簡單了,把股票的估值模型,套到房子裡其實完全適用。

 

首先你要看看市盈率吧,也就是股價和每股盈利的比值。那麼房子的市盈率怎麼算呢?當然是要算租售比,租售比就是市盈率。也就是你房子的市值除以你房子每年的租金,如果一隻藍籌股,我們說他的合理市盈率不應該超過20倍,那麼房子呢,也可以參考這個邏輯。但可惜,現在大部分房子的市盈率已經超過了50倍。換句話說,你買一套房出租,一年只能收回本金的2%,要租50年才能回本。

 

其次買股票你得看看技術走勢吧,房地產漲了十幾年,幾乎沒有過像樣的調整,滿滿的完全都是獲利盤。只要一變天,這幫人肯定都會往外拋售。而且很多人都是3000多買的,現在漲到5萬了,到時候他要跑,誰也攔不住了!

 

第三買股票你得算算成本,我們現在買賣股票的交易成本基本都在萬分之五左右,所以這個市場的交易還是很活躍的。再看看房子,竟然最低還要1%,動輒一套房子的交易費用就要幾十萬元。這房子多過兩次戶,收稅就能收出一套房子錢。

 

假如房子是一支股票 那你懂得如何投資了嗎? | 文章內置圖片

(圖/取自網路)

 

第四股票你得了解槓桿,去年就是最後一段配資炒股迎來了高潮,將整個股市推上了萬劫不復的地步,那個時候的槓桿比例大約在1:5,最高也就1:9左右。那麼樓市呢,國家本來規定的是2-3成首付,這就相當於從國家層面給了你5倍槓桿,而有的中介公司,再給出了首付貸業務,也就是說首付也不用你出了,0首付也是有的,保守一點的是1成首付,這就相當於在原來的基礎上擴張了槓桿倍數。目前的房地產投資的倍數已經達到了5-10倍。不要以為他們是做慈善,一旦市場房價跌10%,這些配資公司就開始拋售你的房產了。千股跌停見過吧,千樓跌停也並非沒有可能。

 

第五股票你得考慮流動性吧,也就是市場成交量。都說天量天價,5000點的成交量明顯出現了個山峰。而且是無法逾越的山峰。這就說明在這個地方大量且充分的換手,你想想在這個位置誰在買?都是你的親戚朋友,叔叔大爺,包括自己在這裡衝進去。那麼誰又在賣呢?肯定是那些大機構甚至產業資本們,他們在高位套現。樓市也一樣,最近交易大廳特別火爆。樓市高位你身邊的人又都蠢蠢欲動,但有沒有考慮過誰在賣?賣房的人不知道漲嗎?他們為什麼要在這個位置賣房?

 

假如房子是一支股票 那你懂得如何投資了嗎? | 文章內置圖片

(圖/取自網路)

 

第六股票和樓市投資一樣,都是投資,那麼唯一不變的道理就是8賠1平1賺。現在好像所有人都賺了,那是因為他們現在沒有變現,只要變現的運動一開始,你會驚奇的發現,這個定律神一樣的存在。所以現在變現的人,其實就是瘋狂的擠占那10%的賺錢陣地。而8賠的人群還在增加。

 

好了,如果你要投資樓市,應該有個清醒的認識了,還是說一句投資界的名言,上帝預讓他毀滅,必先令其瘋狂。我改一改說的更直白,只要一個投資品瘋起來了,他也就別想平穩落地了。現在樓市已瘋,而且是瘋了好幾茬了。所以這裡面必然釀成大面積慘案。

 

有人說,如果樓市下跌我不賣不就完了,這只是個慣性思維,因為現在持有房子沒有成本,你當然可以不賣,繼續收你那3%不到的租金,但一旦開始徵收房產稅,增加持有物業的成本,那麼未來房子可能不再甜蜜而成為沈痛的負擔。房產稅這個問題已經說了5年不止,今年肯定出不來,明年也夠嗆,但後年呢?大後年呢,5年之內出台應該是個大概率事件。

 

 

 

 

 

 

資訊來源:鳴金網

【101傳媒/整理報導】

 

-------------------------------------------------------

文章內容若有侵權疑慮,請來信告知。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免責聲明:

部分圖片、觀點,來源於網際網路及其他網路平台,主要目的在於分享訊息,讓更多人獲得需要的資訊,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 本文評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