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開發中怪現象 華人自食其力

  • A
  • A+
  • A++
2016-06-04

 

馬來西亞開發中怪現象  華人自食其力

(圖/取自卓越雜誌第362期)

 

文/陳彥竹

 

 

得天獨厚的多元文化國—馬來西亞,街道上來往的人種有華人、印度人、馬來人,不同的膚色、不同的飲食習慣、不同的宗教,並存於同一個國家中。這個看似文化融爐的地方,其實在各分面都清清楚楚地有所區別。

 

 

◎處處有別,撕不掉的種族標籤

 

用餐時間,來到路邊小店,服務生是中東臉孔,卻講著流利的廣東話,讓人瞠目結舌。當地老闆表示,在馬來西亞飯店員工是馬來人或華人,講的是英語;街邊攤販多請緬甸的外勞,講的是廣東話及華語;而工廠請的是孟加拉外勞,講的是馬來文。

 

語言上的使用多元,但是從中也能看出端倪,在這裡高階族群只講英文,即便都是華人也只願意用英語溝通,甚至許多高檔餐廳,雖然身在馬來西亞,卻只有英文的字樣。當你講了廣東話、華語或馬來文,就被歸類為一般階級。

 

 

◎獨有的社會契約,馬來西亞新定義

 

三位資深馬來西亞研究學者Norani Othman、Mavis C.Puthucheary、Clive S.Kessler一起撰寫的《一個馬來西亞,兩種社會契約》充分的表露了馬來西亞的族群窘境,而弔詭的是,民主國家的社會契約應該是保障政府與人民的關係,不可以讓政府過大的權力侵害人民,但是馬來西亞的社會契約竟是約束兩個不同群體的權力關係。

 

而所謂的兩個不同群體,就是馬來人以及非馬來人所區分,造成這樣的分化,罪魁禍首是政府長期不平等對待而衍伸,對於種族無形之分,馬來西亞政府利用公家之便,將最好的都給所謂的「自家人」。

 

對於公共建設,在馬來人居住的區域,始終都是新建築以及整飭完備的道路,而華人居住區的道路,永久不翻新,間隔幾個街道,如同走入不同城市。但是對於此現象,馬來西亞華人卻習以為常,看見這樣的不平,難以不替馬來西亞的華人抱屈。

 

 

馬來西亞開發中怪現象  華人自食其力 | 文章內置圖片

(圖/取自卓越雜誌第362期)

 

 

◎看錢行事,自找生存之道

 

在這裡,社會問題其實不單純只有種族問題,公家機關的不廉潔作為,讓無法信服的民眾,面對自己的國家只剩失望。兩大黨立足政壇最大的訴求點,竟然不是國家的未來方向,而是反貪腐以及支持現狀治理,在馬來西亞,似乎是一個錢能解決所有事的國家。

 

馬來西亞華人不約而同的表示,「在這裡可以賄絡警察,有時候賄絡警察甚至是最省事的!最便宜的!」舉出一個例子:警察突然攔檢,即使無不法仍示意要給錢,如果堅持不給將會被開一張罰單,對於沒有犯法的民眾,若不服,可能上訴到法庭,這時發現法庭只會問你招不招?如果不招,沒有辯論的機會,就是繼續上訴。

 

 

◎壓抑民主,不擇手段

 

建國五十七年的馬來西亞,如一黨獨大的舊臺灣歷史重演,在兩年前的選舉,發生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高調作票,在選舉的當天,原本在野黨開票領先的局勢,就在開票所陸續停電後,開票結果逆轉,主黨繼續連任,而當地居民表示,隔幾天看到一包包的反對黨選票,如同垃圾般的丟在各地。

 

因為種族觀念,每當抗議活動進行時,馬來人會願意站在第一排,因為「警察一定都是馬來人,他們不可能對馬來人開槍,就算開槍了也會有教會法規制裁」,就算是站在不同的立場,種族觀念仍然排於第一。

 

一趟馬來西亞之旅,除了一次瞭解多種族的文化還能有多元的美食選擇,讓馬來西亞成為旅遊勝地。但是這個國家卻充滿了不和諧的氣氛,政治的性質如同五十年前的臺灣,看到了歷史正在同樣的時空重演,不免感到惋惜。

 

 

 

資訊來源:卓越雜誌第362期

【101傳媒/整理報導】

 

-------------------------------------------------------

文章內容若有侵權疑慮,請來信告知。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免責聲明:

部分圖片、觀點,來源於網際網路及其他網路平台,主要目的在於分享訊息,讓更多人獲得需要的資訊,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 本文評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