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得主傅利曼清大開講  勉勵學子追尋生命的熱情

  • A
  • A+
  • A++
2016-07-12

諾貝爾獎(Nobel Prize)於1901年開始頒發,用來表揚在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經濟學、文學及和平領域有著卓越貢獻的傑出人士。而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之一的傅利曼,來到台灣清華大學開講,勉勵學子追尋生命的熱情。

 

諾貝爾得主傅利曼清大開講  勉勵學子追尋生命的熱情 | 文章內置圖片

(圖/取自網路)

 

傅利曼 (Jerome Friedman)因為發現「夸克」成為1990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傅利曼於1930年生於美國芝加哥,他的雙親雖然沒受甚麼教育,需要辛苦工作以維持家計,但對孩子的各方面的學習與教育都很重視,包括音樂與藝術。可能是受此影響,傅利曼說,「我思考物理或其他事情,浮現在我腦海的都是圖像,而非公式。」他在高中時期其實主修藝術,每天作畫2、3個小時,直到現在,他還經常作畫,畫作也在家鄉地區性的藝廊展出。傅利曼指出,昨前往居禮夫人化學營與高中生對談,也發現台灣高中生充滿好奇心及求知欲,印象深刻。

 

傅利曼在1967至1975年間,因一系列電子對質子並中子的散射實驗,發現比質子中子更為微小的基本粒子「夸克」,奠定後來得到諾貝爾物理獎的研究基礎,這項重要並突破性的研究徹底改變了人類對自然界的瞭解,證實質子或中子內部仍有更微小的結構,即「夸克」所組成。夸克是一些完全沒有大小的「點狀電荷」所組成,是目前已知物質界最基本的粒子。

 

諾貝爾得主傅利曼清大開講  勉勵學子追尋生命的熱情

(圖/取自網路)

 

傅利曼教授於1983至1988年間擔任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的系主任,也曾擔任美國所主導的大型超導對撞機計畫主持人,退休後仍常在世界各地或不同的場合接受訪問或演講,介紹基礎物理給一般社會大眾或對科學有興趣的學生,最特別的是,他對人文與藝術的廣泛興趣及特別的求學歷程,也對不同領域的學生多有啟發。

 

他今在講座中以「觀察質子中的夸克」為題,與清華師生及非專業領域的高中生、社會人士分享他的研究歷程與人生心得,「我總是告訴學生,你要選一份周一早上會很高興地去上班的工作,那時工作不再是工作,而是興趣。」他期許大學生追尋生命中的熱情所在,努力投注其中。

 

 

 

 

【101傳媒/整理報導】

 

-------------------------------------------------------

文章內容若有侵權疑慮,請來信告知。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免責聲明:

部分圖片、觀點,來源於網際網路及其他網路平台,主要目的在於分享訊息,讓更多人獲得需要的資訊,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 本文評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