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銳的《新聞理想說》 你認同嗎?

  • A
  • A+
  • A++
2016-10-07

《張宏民打嗝和新聞判斷的理性金字塔》(2008年)

 

這是我給內部的一個業務討論的群信,涉及的是很基礎的新聞業務問題,但大多數人不懂。

 

張銳的《新聞理想說》 你認同嗎?
(圖/取自網路)

 

1、「張宏民打嗝」是不是新聞?

 

將《張宏民打嗝》放到新聞首頁的推薦小圖中。我看到之後不理解,因為這不是一條新聞。時間急促,我當時用比較通俗的比喻和**說明這不是新聞的理由:「小人物+小事」   是世俗小事,是絮語,是twitter,是聊天記錄;「小人物+大事」,可能成為新聞,但成色或有不同。例如林局長猥褻女童;「大人物+小事」,是八卦。例如《葉一茜當街撓臀》,這是「名人瑣事」,是八卦。「大人物+大事」,這是新聞,毋庸多說。張宏民打嗝,不是新聞,是八卦。因為屬於「大人物+小事」。

 

在電話溝通過程中,我很急,因為:這是常識。但後來我想,這事其實沒有我想的那麼簡單。這裡面有新聞和八卦之間的判斷原則的問題,也有網易新聞的轄區中應不應該涵蓋八卦的定位問題,也有我們對新聞品質化理解的問題。這三大問題,對我們來說都是致命問題。

 

2、網易新聞做不做八卦?

 

就像謠言,在人群中傳播速度總是最快一樣。八卦,在網路上也頗有市場。所以才有八卦記者和八卦媒體。八卦,為了增加在頁面和版面上存在價值上的合法性,所以才自稱為「八卦新聞」,但八卦就是八卦,新聞就是新聞,是人類好奇心花開兩朵之後的產物,同根,但不同向。八卦有點擊量,但是,對我們網易新聞來說,不是有點擊的我們都會去做?當然不會。對我們來說,網易新聞拒絕八卦。為什麼?先解答下面的問題。

 

3、什麼是新聞?

 

對於諸位從業多年的老革命來說,我問大家這個問題,大家會不會覺得羞辱?不用。因為絕大多數新聞從業者恰恰在這個最常識、最基本的問題上搞不清楚,有的甚至是一輩子也搞不清楚。後來在電話中爭辯,恰恰也是她覺得《張宏民打嗝》是一條新聞。他人當時的觀點是:《新聞聯播》無小事,所以是張宏民打嗝也是新聞。我不去討論這個判斷的邏輯問題,只說什麼是新聞。

 

新聞是事實。但不是所有事實都是新聞。而是有新聞價值的事實才是新聞。新聞價值的標準是什麼?這裡是維基百科關於新聞價值標準的論述,非常全面,大家一定要看!如果你準備做一輩子的新聞,如果你聲稱「熱愛新聞」,這個維基條目一定要看,受益終身。我們絕大多數,絕絕大多數的業務爭論——包括昨日關於大三通和美國大選誰上頭條的爭論,都可以在對這個條目的解讀和領悟中找到答案。我現在告訴大家的,只是讀懂這個條目的方法。

 

你不要從這個條目中尋找支撐你判斷的要點,總能找到,事實上,和你意見相左的人也可以在其中找到,甚至找到更多的依據;新聞價值判斷是一個綜合的要素比較過程。例如《重慶出租罷工》一稿的重要性肯定比不過《兩岸大三通》,但在衝突性上肯定比後者要強。如果我們在業務爭論的時 候,只看到一點,或者只強調一點,自然無法得出準確地判斷。我們大多數的爭論也都是因其一點,不及其餘,並且努力用此一點來說服別人,自然很難做到。比較合理的新聞價值判斷,可以用各個要素加權給值,然後綜合統計的方法來進行訓練,時間長了,久了,就可以成為本能。

 

回到《張宏民打嗝》。在維基新聞列舉的西方最經典的18條新聞價值判斷準則中,我看除了「Reference to elite persons」這條及格之外,難有匹配的地方。那麼,是不是新聞?

 

張銳的《新聞理想說》 你認同嗎? | 文章內置圖片
(圖/取自網路)

 

4、新聞判斷的理性金字塔

 

新聞說白了,就是每天,對世界的重要性進行排序,告訴公眾,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次要的,而那些不說的,就是無關緊要的(有一些媒體不予報導,不是不重要,而是與定位有關,不單獨討論)。

 

新聞人最重要、最基礎的技能,就是對世界的重要性進行排序。而一個媒體對世界重要性排序的準確性(與歷史進行比對)、科學性(是否性價比最低)和藝術性,是評價、衡量這個媒體質量的最重要的指標。而對世界重要性的排序,就是新聞判斷。新聞判斷,不僅僅發生在編輯環節,同樣會出現在采寫和出版環節(對我們來說,就是頁面製作環節)。新聞判斷,不僅僅是新聞價值判斷,而是一個全面立體的判斷系統;新聞判斷能力,是一個新聞人能力高下,水準優劣和行貨、水貨之分的關鍵。

 

看我們現在的新聞判斷,大多是感性的,想哪說哪,打哪指哪。當然有真知灼見——但真知灼見的出現頻次完全取決於個人的悟性和智商,再穩定一點的,取決於經驗。這種感性的、隨機的、個人化的判斷,不可以提高整個團隊的水準,真知灼見延續放大也只能指望於師徒傳承的低效模式,難以提高整個媒體的生產力和品質。

 

我畫了一個新聞判斷的理性金字塔,原型在Severin, Werner J., Tankard, James W., Jr., (1979). Communication Theories: Origins, Methods, Uses.中,有中文譯本,名字是《傳播學理論:起源、方法和應用》。

 

這個新聞判斷的理性金字塔可以這樣解讀:

 

1、任何新聞的選擇,都會自覺不自覺依從這四個原則的指引,當我們清晰地感知到這四種力量在我們的新聞冒險中作用,意味著我們正走在正確的新聞航道上;

 

2、之所以是金字塔的格局,是上面一層要服從於下面一層的先驗存在,如果下一層的存在合理性消解,無論上層如何成立,都不能被媒體選擇;

 

而我在我們的日常業務中觀察到:

 

3、我們很多時間在討論新聞的專業原則,例如主持的業務會。專業原則是一個高級層級。我認為網易新聞的整體業務水準,現在還處在對如何甄別事實(事實原則)和是不是新聞(價值原則的基礎判斷)的地步(今天**和我的爭論,不正是一例嗎?作為我們團隊中絕對的業務精英尚且如此,我們如何去看待網易新聞的真實業務水準呢?)。事實上,中國絕大多數媒體,甚至包括《南方週末》、《財經》等最優秀的媒體,也都停留在這兩個層級上,而大多數的都市報,在事實原則上都還含混不清。

 

4、為了方便,我來舉例,從最下面的事實原則說起:

 

4.1 事實原則是最基礎,也是最核心的地方。往往,也是最難的地方。 常聽到新聞漂亮話,說新聞就是無限逼近真相的過程,也就是這個道理。對廣義的新聞操作來說,事實原則的考驗與錘煉,大體上屬於采寫的範疇,對我們來說則是編輯甄別真假的過程。看上去,這個甄別很簡單:不屬實,不上稿。但是甄別事實有技巧,采寫的技巧和我們現下的業務關聯度小,不談了。編輯角度對事實真實性的甄別,有一些竅門,例如:

 

一、考察新聞中的信源。信源如果含混、遮掩的,例如「知情者說」、「此間人士」、「據不透露身份的人表示」,除了為了保護信源(這也成了最冠冕堂皇的藉口),大多是記者一廂情願的分析、揣度,也可能是到了新聞事發地東張西望的描寫,甚至是胡編亂造,是用捏造的「事實」來說明觀點的貨色。

 

二、考察是否有三方採訪,至少是對立方採訪;《張銳因欠債被債主捅成重傷》,如果只有對張銳的採訪,可疑!如果採訪了債主,債主也承認了事實和原因,那基本可信。如果同時還采了司法機構、法醫鑒定部門,資訊一致,我們可以基本斷定資訊為真。

 

三、考察立論和推演的邏輯性。《珠三角地區陷入經濟危機》,這是一個結論。如果我們在稿件中僅僅看到記者採訪了小吃店老闆、天橋地攤主,就得出結論,那可疑!因為樣本不具代表性。如果對珠三角地區最活躍的經濟主體做了比較充分的採訪,那好些——但是,在邏輯上也難稱完美!而如果我們除了對這些經濟主體的採訪,還看到對統計資料的分析,對宏觀經濟決策部門和行業主體進行了採訪,那就比較可信。因為至少在邏輯上,有「列舉、推演、歸納」的結構範式。順便說一句,請大家警惕「華爾街體」。中國媒體娘的被華爾街體養了多少偷奸耍滑的記者,裝腔作勢的媒體!《**》最典型!

 

四、根據經驗,看該媒體的平常表現。這點慎用!但也可以作為倉促決策時候的一個輔助性的粗放依據。例如,我覺得**都市媒體的社會新聞好多是假的,《*****》編娛樂新聞最在行。等等。

 

事實原則是最重要的原則,我們無論在這裡怎麼強調、怎麼修行都不過分。我為什麼現在傾向于使用有記者經驗的人?是因為作為一個記者,起碼在事實層面上,比毫無經驗的人瞭解記者通常的花招和障眼法。懂得甄別。

 

5、價值原則, 是媒體在進行世界重要性排序中消耗精力最多的,也是滲透到新聞編采出版所有環節的。價值原則分為兩個判斷:是不是新聞,和是不是好新聞。一條稿件,只有過了新聞價值判斷這一關,才可以稱之為新聞或好新聞。價值判斷飄忽,是我們現在最日常、最普遍,同樣也是編輯最困惑的地方,我根本記不清有多少編輯或組長對我說起:「張大,能不能和我們說一下,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啊」,這就是新聞價值判斷原則的不清晰。我非常贊同黃章晉的「手感」說,一個新聞價值判斷到位、精准的人,外在的表現的確就是「手感」好,不出線,也不下網。但培養這樣的手感,需要經歷無比艱苦、枯燥的職業訓練。上面我說的WIKI的新聞價值標準,就是這樣的一個文本式的東西,如果我們每天都能對轄區裡的幾條重要新聞,按照WIKI標準做新聞價值拆解,堅持一個月,我相信絕大多數的編輯「手感」都會好很多。做起新聞判斷,也不會那麼感性、片面和無厘頭。我今天把這個標準交給李紫昂去翻譯了,回頭整理一個中文版,給各位主編學習。大家不妨帶著部下,對應著這樣的標準去檢討、練習每天的價值判斷。

 

6、當一條稿件,符合了事實標準,也跨越了新聞價值判斷這一塊試金石。就是新聞。符合價值標準多,量級高的,就是好新聞。但,不是所有即是事實,又有價值的新聞都可以上,因為需要經過我們關於新聞倫理原則的錘煉。比如說,《**》還是《**》,這兩天登了一條《猥褻門白衣女子身份曝光》的稿件,我們就不應該轉。這條稿子,既是事實,又有新聞價值,不轉的原因,就是因為違背了新聞倫理原則——人家白衣女子既沒猥褻,又沒罵架,憑什麼要搞人家啊,就算是二奶,二奶無罪啊。

 

新聞倫理的問題,其實比我們平時感受到的要普遍很多,嚴重很多。可不是新聞學者動不動只會列舉的「犯罪嫌疑人打不打馬賽克」的問題。新聞中不經事主同意暴露身份、年齡、收入,是倫理問題,未經約定搶拍人臉是倫理問題,法院錄音錄影是倫理問題,錯誤引用直接引語是倫理問題,多了去了!《張宏民打嗝》、《葉一茜撓臀》這些出明星醜的,嚴格說,都有倫理質疑——明星的隱私權底線固然比一般人要低得多,但是也僅限於對明星醜聞的曝光,或者是他對公共安全的傷害。人家不就是打嗝了嗎?忍得住嗎?那張宏民直播時放響屁,是不是要上網易頭條呢?葉一茜不就是撓了一下自己的臀嗎?又沒有撓交警的臀,妨礙了哪條罪?這都是新聞倫理問題。

 

但在這裡我也想說一下。我們最好不要 在日常工作中輕言新聞倫理問題,或者僅僅從新聞倫理的角度去弊稿。因為網易新聞的水準,還沒有達到編輯去考校新聞倫理原則的地步,太多的干涉反而會讓大家 六神無主。新聞倫理的問題,對我們目前的發展階段來說,還很奢侈。但我想,我們肯定會進化到那一天。中國媒體也會普遍進化到這個階段。那時,倫理困境必然 成為我們日常業務時的重要爭議點。

 

7、一條即屬實,又有價值,還符合新聞倫理要求的稿件,還是未必上我們的頁面。因為最高級的專業性要求出 來了。如果一條稿件行文混亂、邏輯不清、錯別字滿篇,我們不會上,如果一段視頻畫面模糊、聲音破碎,我們也不會上,而如果稿件專業知識,專業常識有錯誤, 我們更不會上。但通常專業性的問題,不如我舉的例子那樣簡單。而對各個版塊,各個業務線來說,要求、標準也不一樣。這說起來太多。但我希望各位能夠從各自 業務線的角度,出臺自己的技術標準和規範。

 

8、新聞的品質問題,也是順著金字塔從下自上的遞進的發展歷程。最近有兄弟和我探討網易新聞的品質化追求應該是新聞專業主義的追求。對,也不全對。***老師提出新聞專業主義的主張,直指上述理性金字塔的塔尖,洪鐘大呂,令人欽佩。但吊詭的是,新聞業界、學界大多誤解了*老師的主張。因為:

 

一、新聞專業主義是國產的一個新聞語彙,並無學理根基。我按照*老師零散的論述,歸納為新聞操作上的客觀主義、媒體姿態上的獨立立場、批評與知情的權利主張三大方面。

 

二、因此,新聞專業主義在中國現有的語境下,主要是對新聞的喉舌屬性與輿論霸權的反動。所以,不全是一個技術主張,自然很難成為品質化要求的一個方向;

 

三、對網易新聞現階段來說,品質的首要要求,就是無限之強調新聞的真實性原則,無限之強調新聞的價值原則。這是最根本、也是最難的品質要求。

 

9、新聞判斷的理性金字塔,自下而上,剛性遞減,彈性漸增。剛性,則意味著我們需要非常明晰,非常堅決地捍衛既有的準則和形成共識的標準。彈性,則意味著我們 可以大膽討論,無需僵化。如果沒有剛性的底座,網易新聞則失去筋骨,形成不了靈魂,如果沒有彈性的塔尖,網易新聞將失去想像力、創造性和空間。這理性金字塔環繞著我們每天的業務,也將貫穿著網易新聞從稚嫩到成熟的發展歷程。各位作為網易新聞的掌舵者、牽頭人或者精英力量,這剛柔之間,需有分寸。剛性問題,無需討論的,自然不必廢話。需要爭議的,可以共鳴的,不妨從善如流。今天我在《張宏民打嗝》一稿中毫無退讓,就是因為這條稿件屬於「是不是新聞」和「網易新聞拒絕八卦」這兩個問題,這是屬於塔基的問題,是剛性的原則,不容討論。

 

最後說兩點:

 

1、我寫此信,是因為大家位高權重,對各位,除了需要說清行事之準則,更要和大家說明白思考之邏輯,思想之基礎;

 

2、信抄**、**,是兩兄弟資質很好,但是新人,希望儘快融入!共榮辱!共進退!

 

資訊來源:36kr

【101傳媒/整理報導】

 

-------------------------------------------------------

文章內容若有侵權疑慮,請來信告知。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免責聲明:

部分圖片、觀點,來源於網際網路及其他網路平台,主要目的在於分享訊息,讓更多人獲得需要的資訊,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 本文評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