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蜜蜂生態 學習自然哲學

  • A
  • A+
  • A++
2016-11-10

二○一六年六月,數十名蜂農,帶著數十箱的蜜蜂,沿途經過美國七個州,終點是華盛頓特區的美國環保署總部,當箱蓋一打開,令人驚呼的不是滿天飛的蜂群,而是靜躺在箱內的蜂群屍體,兩百六十萬隻蜜蜂無一倖免。而蜂農們只有一個訴求,請政府禁止造成蜜蜂大規模死亡的農藥 ,「讓蜂活下去」。

 

愛因斯坦曾說:「如果蜜蜂從地表上消失,人類活不過四年」。

 

在全球約有八○%的顯花植物,需要靠昆蟲授粉播種;八五%靠蜜蜂授粉,種類高達十七萬種,因此占據我們餐桌美食三分之一的蔬果種類,都是靠蜜蜂生存,不僅讓我們的自然環境充滿生氣,更確保我們有蔬果食用。

 

宜蘭大學生物技術與動物科學系教授陳裕文提到,農委會農業年報統計出臺灣蜜蜂與蜂王的產值高達新臺幣十三億元,全球蜜蜂授粉的價值更是可以達到兩千多億美元的間接產值。例如作物的授粉,藉由一隻蜜蜂每天可以訪數百朵花的特性,快速播種,「看不到的利益是很驚人的!」他也感嘆,普遍大眾及農民對蜜蜂的不熟悉,並沒有太重視蜜蜂對於自然的影響力。

 

蜜蜂科層制度  共存小秘密 

 

陳裕文表示,蜜蜂是社會性昆蟲,有嚴密的分工以及忠誠的向心力,主要分為蜂后、工蜂、雄蜂,一個巢片(約三萬隻蜜蜂)由一隻蜂后所掌管,蜂后負責生產,每日可生產千隻蜜蜂;而工蜂顧名思義為工作的蜂,但是皆為雌蜂,工作區分三塊,內勤清理巢穴、守門員負責巢穴維安、出門採集花蜜的的覓食員;再來是雄蜂,負責與蜂后交配。

 

每一份工作的分工都維持著群體生活的規律運作,所以蜂群特別害怕外在破壞或是病毒危害,若有蜜蜂不慎將感染物帶回巢,那麼後果可是不堪設想的,畢竟小小的巢片就有上千隻的蜜蜂共同生存。

 

瞭解蜜蜂生態 學習自然哲學 | 文章內置圖片

 

瞭解就是支持與保護 

臺灣是農業大國,對於農作物的收成要求相當高,陳裕文提到,我們九○%的作物皆使用農藥,從過去到現在,農藥的選擇或許越來越多檢測標準,但是大多的標準卻是以不傷害人類與哺乳動物為主,似乎從未為容易被大環境影響的蜜蜂族群多做檢測。

 

在近期,各地區的蜜蜂因不明原因大量消失,被稱為「蜜蜂族群崩潰症現象」。臺灣大學昆蟲系教授楊恩程利用全球首創蜜蜂刺青技術,將被餵食農藥「益達胺」的蜜蜂以冷凍方式使之暫時昏迷,再進行除毛以及刺上編號作為追蹤,另結合紅外線與網路傳輸系統,完整的紀錄蜜蜂作息。因此發現被餵食農藥的蜜蜂出現異狀,不僅學習力下降,更找不到回家路,他推測蜜蜂族群崩潰症現象的發生不免與農藥脫不了關係。

 

「哪個人在家附近看到蜜蜂巢,不是打給消防隊來拆除?」陳裕文道出了民眾普遍對於蜜蜂的印象,只有「會螫人」,卻忘了牠們帶給我們以及大自然的貢獻,蜜蜂生態的一大困境,多半來自於人類的不瞭解。

 

提到蜂蜜純度問題,陳裕文表示,一般民眾認為餵食蜜蜂糖水即為所謂的「假蜜」,其實不然,臺灣主要有兩種蜜蜂,一種是本土種類的東方蜂,分布在全島平原到三千公尺的高山,幾乎是野生;另外一種則是約一百年前由日本人引入的西洋蜂,也是現在臺灣養蜂界普遍飼養的種類,因為西洋蜂的特性較不易隨意更換棲息巢穴,對於人類飼養較於便利。

 

因此西洋蜂也較仰賴人類飼養,當寒害或是蜜源不足時,蜂農需要餵飼糖水維持其生命力。當然,在餵飼糖水之後應該要有消化期,才可採集蜂蜜,他認為,也許應該為蜂蜜分級,以避免誤導消費者。

 

瞭解蜜蜂生態 學習自然哲學

 

蜜蜂出巡  盼環境回歸自然

一座座的蜜蜂箱豎立草叢間,眼前仔細觀察著每一箱蜜蜂狀況的,是全亞洲養蜂規模最大的蜂農─蜜蜂故事館館長程錡,未穿任何防護衣,短褲短袖的走向前,翻動著盒蓋,觀察蜜蜂的狀況,「它們沒空攻擊你啦!」對於一般民眾的疑慮,程錡一句話駁回。每天都要查看蜜蜂的狀況,產蜜量、蜂群的健康程度……,深怕任何出錯,讓一箱箱的心血毀於一旦。

 

程錡從小跟隨家中務農,而其中一項工作就是養蜂,從一九四五年就開始養蜂的程氏蜂農,到現今已第三代,「就跟著家人做,沒想這麼多,一踏入就拼到現在了,」樸實個性的程錡,即便面對艱難的過程,也如同蜜蜂般辛勤。

 

回想三十年前的養蜂潮,臺灣各家蜂農竄起,但在蜜源作物並未增加,使得蜜蜂所需的蜜源不斷縮減,出現許多滲糖的不肖業者及壓榨蜂農的中盤商,逐漸將蜂蜜市場摧毀的殘破不堪,在惡劣的產業環境之下,讓程錡另闢新路。

 

「那邊有很多龍眼樹,又很少下雨,」在泰國工作的親戚的話,讓一句泰文都不會的程錡,仍勇闖泰國。面臨人力配置、資金不足等困境,甚至以白飯與辣椒即可作為一餐,刻苦精神也是因為「沒有退路」的決心;他的堅持最終開出美麗的花朵,從五箱蜜蜂,以養蜂的專業、善用在地自然資源,到現今一萬一千箱大約五億隻的蜜蜂,成為亞洲蜂王。

 

程錡穩定泰國的蜜蜂養殖事業回到臺灣,致力為蜜蜂產業盡一份心力,「臺灣的蜜蜂市場逐漸回來了!」對於食安風暴事件層出不窮,消費者越來越注重飲食健康,也逐漸重視蜂蜜的純度,程錡樂見蜂產業進展,並設置蜜蜂故事館詳細介紹蜜蜂生態,不以觀光工廠銷售為目的,程錡堅持不與遊覽車合作,「希望來的人是自發性的想要瞭解,民眾對於蜜蜂的瞭解,就是幫助整個蜂生態與蜂產業」。

 

「我非常佩服有機農!」對於農務熟悉的他,說到過去,雖然沒有有機農業認證,但是有群人仍默默為環境堅持著。期望能夠回饋這塊土地的他,開始了放蜂計劃,無償將蜜蜂「借」出去,在農地前擺設蜂箱,讓蜜蜂幫助周邊的農地播種,並開堂授課,讓農民進一步熟悉蜜蜂生態。

 

程錡充滿成就感的表示,對有機農提起放蜂計畫,皆受到熱烈反應,少了人工幫助作物授粉,不僅讓人力開銷減少,也讓果園結實纍纍,「有人看到了我們的用心,用行動支持,與數十年皆習慣噴灑農藥的家人做反抗」。

 

程錡沒想到這個舉動也能連帶影響一般農,為了想要得到「蜂員工」的幫助,開始停止使用農藥,「起初確實是一項賭注,」因為少了農藥對於蟲類的抵擋,就要更多人力去照顧,常常在收成時的果園是滿目瘡痍,遭受蟲咬的果實難以販賣,但是最後事實卻證明,在些許的保護措施後,得到的是果實大豐收。

 

蜜蜂政治學  人類該反思

程錡多年來看到蜜蜂對於群體的共同利益而奮鬥,不禁感嘆這是人類難以做到的,「它們為了不讓整巢被撲殺,就算知道自己一定會被犧牲也奮不顧身的衝向前」!

 

蜜蜂的天敵是虎頭蜂,一隻虎頭蜂可以撲殺上百隻的蜜蜂,約七隻就可以快速的滅巢。所以當第一隻虎頭蜂侵襲,為了不讓虎頭蜂有時間呼朋引伴,蜜蜂們會在第一時間以群體戰術衝上前包圍,使出唯一的攻擊方式使虎頭蜂悶熱而死,因此即便靠近虎頭蜂的位置必死無疑,但是大敵當前,蜜蜂們仍是不退縮的向前。

 

蜜蜂互動如同共產國家,也可以算是獨裁型態,由蜂后給予領導方向以及凝聚向心力,有效的分工,工蜂也對於自身的工作任勞任怨,「勤勞、團結」一詞用在蜜蜂身上,再適合不過。程錡說,反觀現今的社會,各自求利的情況不在話下,不顧外在成本的事件更是不占少數,盼蜜蜂帶來的不只是商機、效益,更是人類深層的反思。

 

瞭解蜜蜂生態 學習自然哲學 | 文章內置圖片

 

資訊來源:卓越雜誌

【101傳媒/整理報導】

 

-------------------------------------------------------

文章內容若有侵權疑慮,請來信告知。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免責聲明:

部分圖片、觀點,來源於網際網路及其他網路平台,主要目的在於分享訊息,讓更多人獲得需要的資訊,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 本文評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