掙扎在中等收入陷阱的泰國 人才、人權與轉型?

  • A
  • A+
  • A++
2017-02-20

掙扎在中等收入陷阱的泰國 人才、人權與轉型?

 

新年伊始,新任泰皇開始了巡視地方之旅,而按照軍政府的規劃,今年也將準備實施新憲,一切看來是全新的開始。不過,橫亙在泰國面前的,是經濟成長依舊疲軟,仍處於所謂中等收入陷阱的老問題(依世界銀行的標準,即一國的人均年收入長期處於三九七六到一二二七五美元之間)。

 

多數經濟學家可能會將主因歸納為勞動力短缺、工作技能不足、教育與就業市場脫節、創新有限等等,而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方法,不外乎提出創新政策、人力與實物的積累,以及結構改革等。這些其實都是老調重彈,如果真如數學方程式解題的按部就班,為什麼泰國仍是踟躕不前呢?


環顧泰國過去五年的經濟表現,可說是差強人意,年平均GDP不到三%。若不論新加坡與汶萊這兩個城邦型經濟體,在其他東協諸國裡可謂敬陪末座。當然,經濟成長的幅度有一定的規律與限制,拿人均約六千美金的泰國,與人均一千多的越南等國相比,未必適當。而這幾年裡,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為因素,如二○一一年大洪災、二○一四年軍事政變,都直接與間接影響了國家發展,但最主要的變數,還是經濟與產業政策。

 

全要素生產率衰弱
拖累經濟發展


 
泰國與韓國、臺灣發展的故事極其類似,在上世紀中,同樣是依靠FDI(主要是日資)和便宜的勞動力。經歷一九七六到二○○四年的漫長歲月,泰國終於進入中等收入的門檻(即人均年收入三九七六美元),然後舊模式不再奏效,無法再創經濟奇蹟,四小虎同樣落入平陽。而找到發展新模式的韓國和臺灣,幸運地僅用七年就超越中等收入的門檻,而十二年之後的今日,泰國仍跨不出這個陷阱。
就泰國央行的資料顯示,從二○○三到二○一四年,整體勞動生產率指數提升了三成,主要依靠製造業與金融服務業(若以全部服務業來看則變動不大),農業與營建業仍低於平均,而這兩個部門大約占了總就業人口的四成。乍看似乎有所進步,但比起九○年代,除了製造業外,多是退步的狀態。從全要素生產率(TFP)分析,亦呈現衰退趨勢,一九九九至二○○六的TFP為二•八,但二○○七至二○一三只剩○•七,嚴重拖累經濟成長。

 

人才、人權 與泰國轉型

 

若能提升全要素生產率,自然有助於經濟成長。這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創新技術面,二是制度改革面。前者涉及了政府對於教育、科研經費的挹注,但高素質人力的養成並非朝夕之功,泰國在這些部份的投資向來極度缺乏。二○一四年只占其GDP的○•二五,非但低於馬來西亞的一•○七,更不如中等收入國家平均的一•二七(此乃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包含了中國大陸、巴西、土耳其等數十國),這就注定了泰國的產業難以順利升級,更遑論引領創新。


另一方面,可以透過制度改革,消除某些經濟發展的障礙,尤其是政治因素。泰國在經濟起飛之際,同樣也付出了收入不均、環境破壞等代價。這些在發展初期,民眾尚可以忍受統治階級的處理方式,也就是先求有再求好。但到了中產階級成熟茁壯後,民眾則需要更多的權利來保護自身安全。以世界銀行的資料觀之,泰國的收入基尼係數(Gini coefficients)不低,逼近社會動盪的警戒線,也是近年來泰國政爭不斷的導火線之一。


最後,就韓國與臺灣的經驗為例,主要是透過民主化的政治改革獲得紓解,有些學者與觀察家甚至直指,民主轉型是臺韓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儘管存在爭論,但不可否認的是,在那段時期,韓、臺的確因為對民眾的賦權而帶來改革的紅利。但泰國正逐漸步向不自由的民主(Illiberal democracy),制度改革恐怕是泰國現在必須嚴正思考的模式。他未必能馬上進行民主化,但對於環境的保護、世代正義的履行等,都是轉型的方向,或可提供經濟成長的新動力。

 

資訊來源:卓越雜誌

【101傳媒/整理報導】

 

-------------------------------------------------------

文章內容若有侵權疑慮,請來信告知。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免責聲明:

部分圖片、觀點,來源於網際網路及其他網路平台,主要目的在於分享訊息,讓更多人獲得需要的資訊,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 本文評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