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夜的軌道醫生 吳承翔

  • A
  • A+
  • A++
2017-03-13

暗夜的軌道醫生  吳承翔

圖片來源/卓越雜誌

文/攝影‧藍硯琳

 

 

晚上十點,昏暗的土城機廠燈火漸明,三三兩兩身穿短袖深藍色制服員工,專注確認各區段鐵軌缺陷狀況,並為上線時可能造成車輛故障的零件進行測試,待捷運末班車駛離後,迅速將高近三公尺、長達三十三公尺的黃色磨軌車開往要修繕的地點,趕在凌晨四點半前完成養護工作,就為每天數百萬名乘客的安全把關。
他們,是鮮為人知的磨軌員,而外界,給了他們一個稱號─暗夜的軌道醫師。

 

 

凌晨上工
想「搞軌」一點都不簡單

 

 

「鐵軌彎曲程度不一樣,車子磨久了必然會有耗損,而我們的工作,就是把鐵軌磨成原來的樣子,降低噪音和車體晃動,讓旅客安全的乘坐。」臺北捷運軌道廠技術士吳承翔說。
畢業於南港高工機工科的吳承翔,從高壓清洗一車、二車等職務輪調後,轉任研磨股擔任鐵道磨軌員,十三年前便成為北捷一份子的他,講起這晝伏夜出的磨軌工作,原本靦腆的表情,瞬間生動起來。
吳承翔笑說,由於之前工作接觸鋼軌較多,並沒有開過磨軌車,因此上線時,也曾因狹小的駕駛艙內布滿密密麻麻的零件、感應器而緊張不已,因為只要有一個感應器故障,就可能要出動電聯車拖動,耽誤後續的磨軌行程。
不過,在經過十多年的經驗累積,吳承翔反倒成為「搞軌」職人。
他解釋,進行磨軌前,要確定高壓電斷電與否、下車巡視軌道是否有障礙物;而凌晨一點半所有電聯車斷電後,則緊盯螢幕顯示的軌道損害,並放下十六顆磨石進行鐵軌磨整。吳承翔指出,「由於要趕在四點半前結束,磨軌工作得在三小時內完成,而我們一天約磨八百公尺,每趟十五分鐘,來回八到九趟,」以時速五公里的慢速細磨,針對鋼軌狀況做研磨頭角度調整,便是磨軌員日復一日的工作。
但,磨軌員的工作不僅如此。磨軌時所產生的火花,可能影響軌道旁的電子設備,因此在車上的工作,除了繃緊神經開車研磨外,隨車同仁也必須注意附近設備的狀況,避免損害隔天的發車。

 

 

要當磨軌員
請忍受高溫及噪音!

 

 

從事磨軌的歲月,對於北捷軌道狀態,吳承翔可謂瞭若指掌。
問起北捷區段中最具挑戰的磨軌經驗時,便笑了笑的說:「應該是東門至中正紀念堂那段吧」!
和高鐵、台鐵軌道線形相比,臺北捷運屬於都會密集型,因此多是彎曲形狀,而車子運行時遇到轉彎會產生較多離心力,久而久之,對鋼軌產生較多損傷。而恰巧東門連接中正紀念堂有個大彎,容易產生波狀耗損,「如果你常搭乘,會發現那段容易產生噪音,」吳承翔說,由於該段較長、曲率半徑大,磨軌時隧道環技溫度破五十度、機器設備本身的溫度可能飆漲九十至一百度,而此時車體會因保護裝置而停駛,只能等待車體降溫才能繼續動作。
然而這樣的不便,其實是磨軌員天天都可能面對的問題。吳承翔表示,有時磨軌所發出的噪音,難免會影響附近居民的睡眠,「不少民眾會因為噪音過大而陳情,我們只能暫停該路段的工作……」面帶苦笑的他並未明說,但為了保障乘客的安全,即使承受罵名,也甘之如飴。
當然,磨軌時所發出的噪音、粉塵及高溫,也都是磨軌員所承受之重,「我們屬於軌道維修的最末端,就是要排除鐵軌上面的問題,因此就算日夜顛倒、不知道我們的工作重要性也沒關係,只要大家開心我們就開心,」吳承翔的一句話,不偏不倚的道出在社會中默默付出者的心聲。

 

 

 

資訊來源:卓越雜誌

【101傳媒/整理報導】

 

-------------------------------------------------------

文章內容若有侵權疑慮,請來信告知。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免責聲明:

部分圖片、觀點,來源於網際網路及其他網路平台,主要目的在於分享訊息,讓更多人獲得需要的資訊,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 本文評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