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高齡社會 百餘博物館人跨界取經 參與文化部支持之「博物館創齡行動」培訓 向醫護、社福界請益

  • A
  • A+
  • A++
2016-12-09

​​​​​​​​​​​​​​​​​​​​​​​​​​​​​​​​​​​​​​迎接高齡社會 百餘博物館人跨界取經 參與文化部支持之「博物館創齡行動」培訓 向醫護、社福界請益

(圖/翻攝自網路)

「高齡社會」即將來臨,未來每5人中即有1人是超過65歲的高齡者!為了解高齡者身體與心理特質、對友善環境的需求,在文化部支持下,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與國立故宮博物院合作舉辦「2016博物館創齡行動專業人才培訓初階課程」,100多位來自北、中、南地區的博物館人員於12月5日齊聚故宮,參與這次集結醫護、社福、公衛專家的專業培訓講座。

故宮表示,這次活動邀請跨領域的專業人才提供專業知能,讓博物館工作人員能針對高齡觀眾規劃更好更適切的活動與服務,而策劃、執行此次活動的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文博學院院長劉婉珍教授表示,臺灣即將在2018年邁入「高齡社會」,博物館是為大家而存在的,很高興得到文化部的補助,以及國立故宮博物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中正區健康服務中心的協助,讓重視此議題的博物館人有機會與跨領域的專家一起交流。

上午第一場演講,由臺北市中正區健康管理中心林惠雅組長說明「高齡友善的環境考量」。具護理背景的她投身公衛最大的動機是,認為對年長者的健康照護應該往前延伸,以創意活動避免及延長長者走入醫療健康照護這一步。第二場講座由劉婉珍院長談「博物館與創齡」,劉院長指出, 「創齡」是「創意老化」的簡稱,是由美國知名精神科醫師及老年學專家Gene Cohen博士提出,認為人在50歲以後依然可以全腦開發,保有創造力,而創造力與生俱來,並不僅限於天才與年輕人,因此,高齡者不僅是博物館「資源使用者」,也是博物館「資源提供者」和博物館「資源創造者」。

下午的課程,首先由臺灣大學社會工作系兼任講師李開敏談「如何關懷老年人的情緒需求」,建議博物館人首先要檢視自己對「老化」的迷思,第二是肯定老人成長的潛力,第三則是重視個別差異,因老年人口特質的異大於同,應該要提供差異化、有彈性的活動,才能符合個別需求。教育廣播電台「銀髮新視界」製作、主持人郭念洛則介紹「銀髮族無接縫旅遊需求」,特別強調活躍老化的第一步就是要打開眼、耳、鼻、舌、身、意各種感官。

此外,由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神經內科主任劉建良主講「老人老化生理變化簡介」以及「認識失智病程與常見疾病表現」。劉醫師強調,失智症最好的照護就是預防或延後失智症發生,參與博物館活動有益腦部的訓練以及拓展社交生活,這也是推動「博物館創齡行動」最大的意義。最後由臺灣大學物理治療學系教授曹昭懿介紹「老人跌倒預防與行動輔具使用」,曹教授指出「跌倒」是年長者意外傷害的第二名,建議博物館人員在為高齡者設計活動時須考量到老年人的生理限制,盡量不要安排邊走邊導覽的行程,多以定點導覽方式,避免年長者發生意外。
    
這次培訓活動是博物館與醫護、社福界專家攜手合作的開端,期待有更多的博物館投入資源,針對高齡觀眾提供更適切的服務。有關本次培訓的更多訊息,詳見活動官網http://tnnuagiccrm.wixsite.com/creatingageing/2016。

新聞聯絡人:
國立故宮博物院國會暨公共事務室 許嘉恬主任 +886-(2)-2881-2021*68458 Email: [email protected]
國立故宮博物院國會暨公共事務室 陳慧君   +886-(2)-2881-2021*68464 Email: [email protected]

 

公告時間:2016-12-09
文章來源:https://www.npm.gov.tw/zh-tw/Article.aspx?sNo=04007581

 

【101傳媒/整理報導】

 

-------------------------------------------------------

文章內容若有侵權疑慮,請來信告知。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免責聲明:

部分圖片、觀點,來源於網際網路及其他網路平台,主要目的在於分享訊息,讓更多人獲得需要的資訊,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 本文評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