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

  • A
  • A+
  • A++
2017-03-25

思辨「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 | 文章內置圖片

(圖/翻攝自網路)

 

臺灣新聞媒體歷經風雨,新傳媒漸漸取代雜誌報業,新聞質量開始遭受嚴重挑戰。網絡科技高速發展,大數據供需讓新聞報導趨向量大質低,點閱率亦變成關鍵指標。媒體積極尋求轉型,新聞與影音技術相結合,期盼能因應社會成員所需。

 

面對稿量大幅增重,新聞編輯與攝影卻難逃資本主義霧霾,無法因此獲得更高薪資報酬。其實編輯心裡都懷有夢想,期盼能透過文字影音表達意見,讓社會建設得更美好。「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網絡對於記者互相抄襲新聞相當不以為然,認為記者開始偏離專業軌道,誰都能擔任記者專職。記者對此並非充耳不聞,而是還未成功找尋定位,持續往前發展。撰改編寫PTT網絡文章、臉書爆料公社、行車記錄器等等,新聞媒體因應新時代顯得相當無力。

 

思辨「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

(圖/翻攝自網路)

 

觀察新聞供需市場,長篇文字新聞難再取悅受眾,影音漸漸替代成為主流趨勢。對於文字轉換為影音呈現,資訊內容深度是否能維持,值得社會大眾思考。根據皮尤研究中心調查顯示,讀者對影音興趣多數集中於軟新聞、生活相關內容。探討新聞內容究竟取決於閱聽眾或記者,就像「雞生蛋,蛋生雞」課題般困難。該調查作者Antonis Kalogeropoulos則稱,現下網絡影音新聞的發展主要由科技、平台與發布影片者驅動,而非出自於閱聽眾的強烈需求。從此能瞭解,媒體與受眾為相互影響的共同體,唯有兩者都積極求變,才能改善臺灣新聞景況。

 

臺灣媒體講求新聞即時,再加上短篇新聞充斥市場,導致編輯開始產生惰性,不再多重查證新聞品質,產製流程遭嚴重扭曲。面對新時代來臨,臺灣媒體應探討如何解決當前狀況,擬定品質兼顧的新聞作業流程,避免「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迷思持續蔓延。建設性新聞相信將成為未來主流趨勢,若媒體能於突發事件發生期間,即時對事件進行分析評論,並為民眾提出建議與解決方案,讓讀者能夠重拾對新聞專業信心。

 

【101傳媒/整理報導】

 

-------------------------------------------------------

文章內容若有侵權疑慮,請來信告知。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免責聲明:

部分圖片、觀點,來源於網際網路及其他網路平台,主要目的在於分享訊息,讓更多人獲得需要的資訊,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 本文評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