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依兒的學前教育夢

  • A
  • A+
  • A++
2017-09-14

失依兒的學前教育夢 | 文章內置圖片

(圖/翻攝自忠義社會福利基金會)

 

因為目睹家庭暴力的緣故,4歲華華剛到家園時,一不順心就大聲尖叫或丟擲身旁的物品,不分時間、不看地點的失控情緒暴走,讓同寢幼兒紛紛走避,不願和他一起玩。雖然保育媽媽不辭辛勞耐心引導,但,在家園中沒有朋友靠近的孤獨不安,更加重了華華的情緒反應。

失依兒的學前教育夢 | 文章內置圖片

 

超越ㄅㄆㄇ和123
華華暴走的情緒表現,在剛入幼兒園時也遭遇極大的挑戰,但透過學校老師及家園
中的保育媽媽漸進式的陪伴與合作,華華的情緒表達漸趨穩定。過去不曾擁有的學習經驗與營養多元的餐點,漸漸帶給華華快樂,也讓他逐漸學會如何和同學做朋友。
對於失去親情依靠的弱勢幼兒來說,穩定的安置生活,必需包含完整的教育。家園
的照顧者承擔了類似父母的全方位關懷與引導,與「家庭」教育相輔相成的,則是完整的學校教育:一個類社會化的學習旅程,能幫助孩子練習與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相處、在學習中反覆修正群己關係的誤差及鍛鍊與他人協作的能力。
   透過幼兒園的啟迪,孩子的創造力、記憶力、思考力與想像力等重要感知能力,均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服務經驗顯示,許多在弱勢原生家庭,因刺激不足或苦無入學機會而發展遲緩的孩子,在安置家園安排就學後,各種能力都獲得大幅度的進步。
   超越ㄅㄆㄇ或1 2 3等認知內容,弱勢兒的學前教育,更需要細緻的學習分享、學習生活自理及奠定良善的品格。


我的好同學
同學相伴,是最好的童年學習,也是最甜蜜的童年滋味;學習的契機,不該因為
失去親情的依靠而被剝奪。也許在一般家庭順利成長的孩子,很難想像「和同學一起玩」這樣稀鬆平常的場景,竟足以讓失依兒開心好久。
    在安置服務中看見類似華華遭遇的孩子,入住以前的學習,因為大人的生活困境或疏忽而擱置了。孩子成長到應就讀幼兒園的年紀,卻未獲得對等的教育或照顧者穩定的
學習陪伴。教育資源的匱乏,成為遺憾,也造就貧弱世襲的無奈。許多孩子脫序的行為,表達了他們正在等待愛,也在等待一個安心上學的機會。
    我們把教育、輔導都看作安置生活中極重要的細節,盡可能結合政府與民間資源,讓孩子與所有同齡孩子的學習機會,在入住的第一時間將差異降到最小。每當社工姊姊為新入住的孩子聯繫學校、保育媽媽會為孩子備妥上學的書包,告訴孩子們入學後可能遇到的人、事、物等細節,孩子們與照顧者的關係,就更緊密了。
    常聽到不同的孩子感謝保育媽媽說:「謝謝妳每天都帶我去上學。」孩子們懵懂卻惜福,懂得感謝身旁照顧自己的人。相信持續的學習,有一天,失依的孩子也會明白,仍然需要感謝的,是社會上一點一滴的助力。

失依兒的學前教育夢 | 文章內置圖片


每份教育捐  都是愛的魔法
 透過教育捐助來扶持一個失依兒,是既給魚、又給竿的幫助。雖然在孩子身上所
產生的影響力,並非立即可見,但長時間、遠距離的關注孩子的改變,會感受到愛的力量彷彿在失依兒身上施展魔法一樣。教育終將形成孩子自身脫困的力量,為自己,也為整個社會,創造不一樣的未來。
    即日起,透過公益平台指定捐助教育費單筆達2,000元以上,即贈送愛心廠商歐娜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贊助之BAMBOO【浥 保濕柔馭系列】髮膜1罐( 145g / 市值1,150元),作為「童心向學友好禮」。衷心期盼有更多善意的力量,同心協力、生生不息的投入,讓失依兒的教育之路從學前教育開始,就能平穩、快樂與健全。
    忠義基金會守護弱勢兒少66年以來,以去機構化、分齡分期的家庭安置教養,陪伴超過7,000位弱勢兒童或少年長大成人,並已幫助500位以上的孩子,遇見願意承諾照顧、細心愛護他們的收養家庭,重歸家庭溫暖。

失依兒的學前教育夢 | 文章內置圖片


捐款贈連結
忠義基金會網站:http://www.cybaby.org.tw/
FB:https://www.facebook.com/cybaby.org.tw/?fref=ts
參與助學請點我→ https://goo.gl/7QqlFq


募款單位:
財團法人忠義社會福利基金會
分類:青少年兒童照護
募款期間:2017-09-11 至 2017-10-10
核准勸募文號:
衛部救字第1051364570號
專案聯絡人:周小姐
電話:02-2931-1659
E-mail:[email protected]

 

公告時間:2017-09-14
文章來源:財團法人忠義社會福利基金會

 

【101傳媒/整理報導】

 

-------------------------------------------------------

文章內容若有侵權疑慮,請來信告知。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免責聲明:

部分圖片、觀點,來源於網際網路及其他網路平台,主要目的在於分享訊息,讓更多人獲得需要的資訊,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 本文評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