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行動力 創造文化新價值 文化部106年「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競賽揭曉!

  • A
  • A+
  • A++
2017-10-31

公民行動力 創造文化新價值 文化部106年「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競賽揭曉!

(圖/翻攝自網路)


文化部「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競賽活動於106年7月底公告至9月11日截止收件,總計參賽青年有140位,經初複審評審程序,計有57位青年分別獲得18萬至79萬元不等的獎勵金,後續將進行為期一年的實作計畫,透過實踐夢想,累積在地公民行動力的能量,讓更多人看到文化價值與在地發展的各種可能性。


今年度提案議題連結了文化、社會、環境及經濟等議題,如文化資產保存與發展、環境共好、農村發展的想像等,青年關注在地發展不再只是喊口號,希望經由揮灑自己的創意與專長,耕耘在地及連結社群網絡,企圖發展出新經濟模式,並充份顯示出當代青年熱愛土地,願意積極承擔與展現公民行動力,找尋出在地創生的共好模式。


如何透過藝文的策略,開啟大家對於文化資產的對話與想像呢?返鄉青年徐宏愷身為表演藝術工作者,一直思索返鄉創作這件事,同時也渴望實際參與社區,並經由擾動社群的過程,漸漸了解戲劇與社區結合的可能性,希望藝術可以作為改變一個地方,增進空間及場域想像的參與機制,今年度以「第三屆回桃看藝術節:中壢五號倉庫藝文實踐基地」獲獎後將以長駐規劃,串聯外部資源,運用藝術節為起點,帶動鐵道藝術文化園區的討論,喚起更多人認識在地文化資產。


「來去離島住一晚,我在望安有個家」計畫獲獎者陳亦琳,因為在偶然機會,從101年接觸澎湖望安鄉,在漁村裏透過不同的視野和文化的熱誠,感受漁村生活的智慧、豐富的生態,找到許多驚喜、感動的地方,但也因為村落被人遺忘和「鮮少有年輕人」,當地人對她和夥伴在去年執行青年計畫後仍留下來感到意外,但卻十分熱情的歡迎,不但主動提供幫助,也樂於給予機會讓青年去嘗試。因此今年將持續與學校合作,推動當地的海洋教育、規劃冬季Long stay服務在地,讓長者可以分享生活經驗與故事,作為老師,形成雙向的交流,還有思考復育舊耕地,希望未來可以推廣農產品,透過友善耕作提升農作自給率及工作機會。


保存原生種子的行動,不但涉及傳統農耕智慧,更由於氣候變遷的衝擊,也牽涉到農耕行為的轉變,加上部落青年對種植傳統小米過程並不清楚,因此新竹縣尖石鄉的亞弼‧達利期望經由「吃進肚子的文化~鎮西堡部落的原生種種子的在地知識實踐計畫」的執行,透過傳統知識的紀錄與教育活動,拉近青年新生代來參與文化守護,並持續保護部落原生種子及相關傳統農耕文化,以延續土地的傳統文化價值。


本次評審委員包括文化部及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助理教授耿一偉、國立東華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老師吳勁毅、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創經營學系副教授林展立、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復學系陳邦畛(陳板)老師、《Mata‧Taiwan》總編輯暨創辦人方克舟等5位評審委員,對於所有140位參賽者,對社區充滿熱情,展現社會創新的企圖心及行動力,並透過具體的實踐連結社區並參與公共事務,均深表高度肯定;另也期勉獲得獎勵的青年,實作過程應不斷地檢視初衷,在社會公共議題的上堅持理想與努力,勇於開創出新的機會。


文化部為鼓勵更多年輕人挑戰自己及實踐夢想,未來也將透過青年交流活動建立平台和在地業務陪伴機制等,希望讓更多人認識在地築夢的青年執行情形,以及鼓勵對本計畫有興趣參與的青年及早準備,並邀各地有熱誠、有理想的青年,持續共同參與社會創新,與文化部一起營造協力共好社會!

 

公告時間:2017-10-31
文章來源:https://www.moc.gov.tw/information_250_71504.html

 

【101傳媒/整理報導】

 

-------------------------------------------------------

文章內容若有侵權疑慮,請來信告知。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免責聲明:

部分圖片、觀點,來源於網際網路及其他網路平台,主要目的在於分享訊息,讓更多人獲得需要的資訊,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 本文評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