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解嚴30年 年輕世代將引領臺灣邁向民主深化

  • A
  • A+
  • A++
2017-11-20

展望解嚴30年 年輕世代將引領臺灣邁向民主深化 | 文章內置圖片

(圖/翻攝自文化部)

 


駐洛杉磯辦事處臺灣書院與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於11月17日共同舉辦「解嚴30:臺灣公民社會的建構」國際研討會,回顧並探討解嚴30年來對臺灣民主化的發展與歷史進程,邀請臺灣與美國的重量級學者共同對話。


與會學者認為,自由民主與多元文化正是臺灣最關鍵的軟實力,臺灣的年輕世代不受任何政治禁忌的拘束,將可帶領臺灣邁向民主深化的下一階段,而臺灣民主化的成功經驗,更足資作為中國甚至是國際社會的模範。


參加研討會的學者包括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陳芳明、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叡人、戴維森學院(Davidson College)的臺灣議題專家任雪麗(Shelly Rigger),以及UCLA教授閻雲翔、史書美與白睿文(Michael Berry),駐洛杉磯辦事處副處長陳銘師亦出席致詞。


政治大學台文所教授陳芳明首先向與會者分享自己在美國留學時受到政治啟蒙,決定投身民主運動,以致流亡海外推動黨外運動的親身經歷。


陳芳明指出,臺灣早期黨外運動能夠成功,其中一項重要原因是中產階級的興起;而且隨著全球化與產業發展大勢所趨,中產階級期待有效能的政府提供人民更好的生活,但當時執政黨讓人民失望,因而中產階級與知識分子轉而支持黨外運動。


陳芳明也強調,文學可說是社會運動的先驅,如1983年李昂的「殺夫」、廖輝英的「不歸路」、白先勇的「孽子」、田雅各的「蘭嶼行醫記」等文學作品,分別為女性、同志、原住民等弱勢族群發聲,刺激了臺灣公民社會的興起,最終導致1987年解嚴後風起雲湧的女權、同志、以及原住民團體的社會運動,可見文學解嚴可引領社會發展的力量不容小覷。


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叡人則從政治學的角度分析指出,臺灣的民主,是與國家認同、公民社會同步發展,他有信心臺灣的民主可以持續推進,慢慢發展成為正常的兩黨或多黨政治,不再受到統獨意識的虛耗。吳叡人也提醒,隨著中國的崛起,臺灣民主深化的歷程也將受到來自對岸的干擾與限制。


美國的臺灣議題專家任雪麗以「水庫」來描述臺灣的戒嚴時期。她表示,國民黨政權以此圍堵民間渴求民主的壓力,但隨著水壓逐漸增加,前總統蔣經國預知圍堵無效,最終決定在1987年解除戒嚴,讓壓力逐步宣洩,避免了水庫的崩潰,也使中華民國在臺灣重生。


任雪麗說,目前世界上還有許多極權者用來圍堵民眾的水庫,臺灣的解嚴故事可以讓國際社會深刻省思。


UCLA教授閻雲翔則強調,臺灣除了擁有活躍的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還是高度的文明社會(civilized society),正所謂「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些都是臺灣重要的軟實力,也是中國以及國際華人社會學習的模範。


對於臺灣下一階段的民主深化與發展,與會學者甚表樂觀。任雪麗與陳芳明都對臺灣的年輕世代深具信心,認為臺灣的下一代在沒有政治禁忌的環境成長,承襲了前輩們對於民主自由與公民運動的信念,但可擺脫上一代意識形態包袱,以自由意志形成自我認同,可用彈性的思維解開兩岸與國際空間的僵局。


主辦單位在研討會後放映萬仁導演1995年的作品《超級大國民》,內容刻劃白色恐怖受難者的時空與心靈歷程,並由UCLA教授紀一新主持映後座談,帶領觀眾從電影文本深刻體驗解嚴時期的歷史與故事。

 

 


公告時間:2017-11-20
文章來源:https://www.moc.gov.tw/information_250_73760.html

 

【101傳媒/整理報導】

 

-------------------------------------------------------

文章內容若有侵權疑慮,請來信告知。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免責聲明:

部分圖片、觀點,來源於網際網路及其他網路平台,主要目的在於分享訊息,讓更多人獲得需要的資訊,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 本文評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