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來了別管大門開不開 找掩護躲起來最重要

2016-06-09
  • A
  • A+
  • A++

地震來了別管大門開不開 找掩護躲起來最重要

(圖/取自網路)


灣時常發生地震,是因為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所致,今年2月台南發生大地震,災情慘重,如何在地震時採取正確的措施自保,成為民眾急於了解地課題,前消防署災害管理組組長林金宏列出兩大重點,讓民眾在面臨地震時,能保護自己,減少地震帶來的傷害。


一、 「躲」最基本也最重要


地震隨時都可能發生,應變措施需視身處環境和情狀做調整,但但林金宏指出,不變的是第一時間最重重要地避難動作,都是「躲」。
林金宏提及,若地震當時人位於桌子旁,建議躲在桌子下,並抓穩桌腳,讓堅固的桌子保護自己。但若身旁沒有堅固的遮蔽物,首要需先遠離冰箱、櫥櫃等可能會翻覆的大型家具,可能碎裂的玻璃門窗也是危險物品,應盡量遠離,基本上建議躲在牆角,且最好是外牆的牆角。


林金宏建議,民眾若是在睡夢中遇到地震,不須起身逃離,就待在床上不要亂跑,以枕頭、棉被護住自己的頭頸部。他強調,躲避的時候,需要將身體盡可能地蜷曲、縮到最小,降低遭移位的家具、大型物體或破裂玻璃砸中的可能。


二、 別急著開大門也不要奪門而出


許多地震防災文宣,會教導民眾在遭遇地震時,應打開大門,防止門框變形打不開門而阻礙逃生,林金宏卻反駁先前地宣導,表示,這是這明顯是不恰當的措施。

 

地震來了別管大門開不開 找掩護躲起來最重要 | 文章內置圖片

(圖/取自網路)


他說明,若是會使大門扭曲變形的地震,搖晃程度肯定劇烈,若民眾在如此高程度的地震中,嘗試去開門,反而可能發生站不穩、跌倒,甚至遭掉落物體砸中的情況,避難不成,反而會暴露在更高度危險的環境中。


「逃到室外只是直覺的結果論。」林金宏說,他表示,無法理解為何要宣導民眾打開大門,反而在逃的過程中造成受傷。他提到,若是地震時位於室外的民眾,應避開可能崩落的物體,如電線、電線桿、天橋等都是危險物品,空曠處為最好地避難空間。若是行駛的車輛,應該在面臨地震時靠邊停,人員留在車內。

 

林金宏也駁斥網路上熱傳的「黃金三角」,並在臉書專頁「林金宏的消防天地」po文解釋,希望民眾不要篤信網路傳言,此外他也提及,要求學童地震後頂著書包疏散,也是不甚合理的防災宣導。


林金宏指出,一般會選在地震停止搖動後才進行疏散,當時危險物品已掉落,不懂頂著書包地意義,「真的要疏散,速度就要快,實在沒有必要畫蛇添足的頂書包,才是合情合理的做法。」

 

  • 本文評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