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科學之夜 「柏林、臺北 網絡連結創意生態系」

2017-06-26
  • A
  • A+
  • A++

柏林科學之夜 「柏林、臺北 網絡連結創意生態系」 | 文章內置圖片

(圖/翻攝自文化部官網)

 

文化部施政主軸之一,臺灣最具未來文化想像的「文化實驗室」6月24日在德國柏林科學之夜(英文Long Night of Science,德文Lange Nacht der Wissenschaften)模擬登場,借鏡德國文化資源成熟活化之經驗,期待於臺北空總舊址所改造而成之「文化實驗室」,可以於此模擬打造創意生態系統。

    

 

「柏林科學之夜」所模擬「文化實驗室」主要概念是以文化創新及文化實驗為主軸,藉由文化力帶動創新,探索藝術與創意的無限可能,並藉此展現未來臺灣民眾共同參與政府都市設計與基地空間規劃之先進氛圍,展覽主題訂為「柏林、臺北 網絡連結創意生態系」,模擬臺灣「文化實驗室」建築空間本體使用以及鄰里公共空間規劃之相關未來展望及計劃目標。

  

 

此次活動將以德國柏林、波茲坦市民為主,同時邀請相關跨領域專家及科學研究人員共同加入,將參與者及專家意見採納與共創設計模式,促成德國社會各階層群眾對於臺灣文化可以有更深度認識及互動,並融入德國社會對於國際未來文化場域的共創規劃模擬,進而延伸出柏林與臺北兩個城市在空間規劃互動中可激盪出之更龐大的對話效應,展現臺灣現代城市未來文化發展的新面貌與新主張。

    

 

此模擬規劃將融入科技元素與城市不同層級民眾對於城市需求的規劃定義,納入「二產業和二技術(即文化產業、創新產業、永續技術,智慧技術)」,將產業和技術共入引進場域規劃之中。期待藉此策展手法,不僅重新動態完整呈現「文化實驗室」的歷史、宗教、政策和獨有文化等面貌,更將文化的相關產業,例如非營利組織、創投、法律、學術機構、研究、互聯網、永續發展相關技術與再生能源技術等組織資源,應用架構性規劃手法,置入永續空間利用概念。並以數位多媒體、視覺化圖像與藝術表現等手法結合,展現臺灣地區多元且豐富的文化、藝術、創意、設計及自然風貌,並採用簡單的技術符號語言來代表不同元素,構成的城市生活工具箱,藉此方式讓實驗項目和動態規劃成為一種可視化的設計過程及可描述性的文化語言,令觀者易於接受,淺顯易懂。同時在「文化實驗室」辦理作品展出、專家導覽、講座形式等互動活動,拉近與民眾距離。

 

     「文化實驗室」是文化部施政重點,核心概念是「以提升文化內涵來提振文化經濟」,提供年輕創作者低門檻的創作與展演空間,從創意、製作、展現、交易、營運到籌組團隊、租用設備等支援,並串聯產業、大學等基地,展現一個完整的創意產業生態系。「柏林、臺北網絡連結創意生態系」模擬規畫由德國柏林工業大學建築系鄧英志教授發起策劃,鄧教授歷年來致力於世界各地協助落實智慧永續之都市設計專案與研究,藉由置入智慧與永續的主題,達到改善市民生活需求之目標。在鄧教授的規劃案中,將區域中鄰里資源、相關公共設施與利害關係團體之訊息透明化,使當地居民可以藉由參與都市設計之過程,對於自身生活環境、鄰里議題進行更多討論,產生更多與相關單位溝通之反饋機制、並回饋到自己的都市,過程中衍生出小至社區鄰里、大至鄉鎮市多元且多層級之文化景觀。          

                

    

「科學之夜」是德國聯邦政府與柏林市政府一年一度為柏林市民所舉辦的科學普及文化活動。從2000年至今已成功舉辦16屆。「科學之夜」在每年6月份第3個星期六開始,活動期間約有超過50個研究機構展示各學科部門最新研究成果,是柏林和德國聯邦政府最具規模的公眾教育推廣平臺。

 

公告時間:2017-06-26
文章來源:http://www.moc.gov.tw/information_250_65561.html

 

  • 本文評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