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正追求量產研究風氣 鼓勵年輕學者投入研究

2018-01-11
  • A
  • A+
  • A++

導正追求量產研究風氣 鼓勵年輕學者投入研究

(圖/翻攝自科技部)

 

科技部人文司修改107年專題研究計畫主持人研究績效的評估方式,主要是為了鼓勵研究者不以追求量產研究成果為目標,而是多從事有利知識累積或創造社會影響力的研究。此外,為支持年輕學者長期深耕,投入學術研究,科技部從去(106)年起,已優予核給新進學人多年期計畫。
 

一、導正追求量產研究成果風氣
考量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影響力需要較長時間展現,並為鼓勵研究者不以追求量產研究成果為目標,人文司於去年多方徵求學者意見,並多次召開會議討論人社領域學者研究表現評量的改進方案,決定修正107年專題研究計畫主持人研究績效的評估方式,以多元指標進行評量,強調研究成果的品質、創見及實質貢獻,鼓勵有利知識累積或創造社會影響力的研究。
 

修正的重點為放寬計畫主持人可提出的代表性研究成果為近10年(可含實作成果),且至多提出5項,其中至少1項需為近5年的研究成果,並增列「科技部人文司專題研究計畫主持人研究績效表」,以作為代表性研究成果之輔助說明。
 

上開績效表中所列第三項「請簡述個人近5年對人才培育、研究團隊及學術社群之建立與服務,以及對國家、社會、經濟發展之重要貢獻。」,主要是考量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涵蓋範圍相當廣泛,呈現的方式也愈來愈多元化,為了避免評量方式侷限於文字化的研究成果,因此人文司鼓勵學者可提出對於國家、社會有具體貢獻或影響力的實作或實踐成果。
 

有關專題研究計畫之審查除依規定填列相關表格並上傳代表性研究成果外,後續仍必須依各學門所訂定的審查原則,就研究計畫內容進行實質審查,因此尚不致因研究績效表的填寫,而衍生學者及外界所質疑將成為「好人好事代表選拔」或「淪為國家社會貢獻作文比賽」的情事。
 

二、鼓勵年輕學者投入學術研究
考量新進學人的研究成果正在累積當中,因此在評量新進學人的專題計畫申請案時,計畫書內容的評分占比較多,研究績效的占比則較少(即研究計畫占70%,研究績效占30%)。
 

為鼓勵年輕學者投入研究,人文司修正「人文司專題研究計畫核定參考」,對新進學人皆優予核給多年期計畫。其申請多年期者,屬通過前20%者核給2至3年計畫;屬通過前20~80%者核給2年計畫;屬通過之後20%者核給1年計畫。如各學門對鼓勵新進學人核定多年期計畫更優者,則依該學門的原則從優處理。未來也將多年期計畫從3年提升為5年。
 

根據人文司統計有關專題研究計畫的通過情形,新進學人研究計畫通過率超過六成,確已優於一般專題研究計畫通過率;此外,新進學人在前5年內皆可藉由申請新進學人計畫,得到充足的資源和經費進行研究,因此於第6年以後申請一般專題研究計畫時,即可依據過往5年由國家挹注經費的新進學人計畫研究成果,填寫一般專題研究計畫的申請資料,尚不致於因新進學人身份而無資料可填寫申請。
 

 


公告時間:2018-1-11
文章來源:https://www.most.gov.tw/folksonomy/detail?subSite=main&article_uid=3042ee70-2bb1-48fc-a3de-aa7280a3da2d&menu_id=9aa56881-8df0-4eb6-a5a7-32a2f72826ff&l=CH

 

  • 本文評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