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海下奧秘 國立中山大學創新水下載具技術

2018-05-24
  • A
  • A+
  • A++

深究海下奧秘 國立中山大學創新水下載具技術

(圖取自Pixabay網站)

 

在科技部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NEP, NEPII)的支持下,國立中山大學厚植國內水下科技自主研發的能量與實力,以「科學研究議題為導向的海洋工程技術研發」做為學術價值的核心,利用台灣傳統產業獨特優勢,不僅自主開發國內深海探勘載具,更在海洋能源與海底礦藏的探勘調查展現優異成效。

 

自102年起,中山大學成功開發多台水下探勘調查載具,包括:深海拖曳式攝影系統ATIS、深海拖曳式光纖探測系統FITS、深海視訊多管岩心採樣器V-Corer,及視訊導引抓斗TVG等,不僅能提供海洋研究所需的高品質數據資料,也大幅提升海洋研究之探勘、調查、採樣效率。中山大學以自主開發之水下載具,執行臺灣西南海域天然氣水合物(俗稱「甲烷冰」或「可燃冰」)之探勘調查,為替代能源的新選項,露出一線曙光,若開採成功,可供臺灣50年的天然氣使用無虞。這些水下載具的設計,足以承受水下4000公尺的巨大水壓,實際在水下探測作業時間總計超過300小時,且於臺灣海域執行超過400公里長的深海調查,目前為止也創下國內自主研發水下載具最大作業水深的紀錄。

 

過去深海探測載具及設備都是向外國購買,或是透過國際合作引進,在無法掌握核心技術下,後續的維修與性能的提升困難重重。中山大學研究團隊發現深海探測設備各零組件之設計製造,其實是臺灣傳統產業的強項,但欠缺系統設計與整合能力。因此,研究團隊利用臺灣優越的機械加工能力,以及在IT產業的製造設計能力,在短時間之內開發出耐壓水深達4000公尺的拖曳式水下載具,開始建立屬於國內自主的深海載台技術開發與探測作業能力。研究團隊開發之長距離即時寬頻資料傳輸與命令控制技術「水下載具通訊裝置」,也於106年獲得中華民國發明專利,透過此一技術,便可利用一般海洋探測船進行水下載具佈放與回收,達到深海長距離通訊的目的,有助於提升海洋探勘調查的便利性。

 

中山大學海下科技研究所研發水下載具的成果,成功應用於臺灣西南海域的探勘調查,包括:於墾丁外海成功拍攝海底泥火山噴發甲烷氣之高解析度水下影像、在四方圈合海脊1300 m水深攝得大群二枚貝生態群聚、利用TVG抓取大量二枚貝與潛鎧蝦珍貴生物樣本,並於二枚貝群聚周遭成功取得表層沈積物岩心,這些績效有助於了解及評估台灣西南海域海下金屬礦產的分佈及開採。此外,亦執行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合作計畫,利用這些自主開發的深海載具在台灣東北海域沖繩海槽南端水深一千兩百至一千五百公尺海底,攝到熱液噴泉、礦物隆堆、潛鎧蝦、二枚貝、深海蝦等地質地貌與豐富生態,提供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研究團隊評估臺灣東北海域礦產資源潛能的重要資訊。配合國家發展政策,未來這些自主研發的深海載具與技術,將應用於離岸風力發電之水下調查、監測、檢測等水下作業,亦會應用於水下文化資產調查及潛艦國造關鍵技術的研發。

 

公告時間:2018/05/24
新聞來源:https://www.ey.gov.tw/Page/AE5575EAA0A37D70/6e3d12ce-f113-42fd-b47e-923b99fc48ce

 

  • 本文評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