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聯合報社論--打破人水隔閡 水環境計畫找回親河空間

2018-06-22
  • A
  • A+
  • A++

回應聯合報社論--打破人水隔閡 水環境計畫找回親河空間

(回應聯合報社論--打破人水隔閡 水環境計畫找回親河空間。圖由經濟部提供)

 

前瞻基礎建設水環境計畫是轉變台灣治水形式的計畫,從水質改善,營造人水親近空間,找回對水的情感,對環境的重視,計畫也有完整規定,也會啟動考核機制,落實監督管理。

台灣早期河川治理,因配合經濟發展側重安全,雖保障人民免於災損,卻阻隔人與河川的親近,造成河川空間閒置或遭破壞等管理問題。水利署自10幾年前推動石門水庫整治計畫時開始反思,在防洪安全無虞前提,逐步融入環境營造元素,以宜蘭縣安農溪為例,經多次溝通說明化解民眾疑慮後,將原有生硬人工設施改造為自然綠美化設施,現由在地社區居民認養中,公私協力共同營創、延續優質水岸環境成果,不僅為地方重要觀光休憩景點外,更成為三星鄉及冬山鄉水岸亮點代名詞。

水利署表示,為使水環境建設計畫貼近民眾需求,於計畫提報前即已展開盤點,並安排赴各地勘查,同時全省巡迴邀請公民團體及關心民眾召開多場工作坊或座談會,各界意見均已加入計畫書擬定,融入計畫。為使鄉鎮及地方政府提升設計能力,水利署將強化教育訓練,以減少執行落差。

水利署進一步說明,台灣治水形態正在轉變,改善水質、重視生態、營造親水空間、恢復人與河川的關係,水環境建設計畫就是為了要銜接及轉變,相關生態檢核、公民參與及資訊公開等均已訂定作業規定,該署網頁已設置行政透明專區,提供完整資訊,適時更新計畫執行進度及相關成果,各地河川局在地諮詢小組亦已全面運作,邀請關心民眾、團體及執行單位溝通討論,計畫並訂有監督管理機制及成立考核小組,對執行進度及品質嚴格管控,考核時會邀請生態專家協助加強監督地方政府落實生態檢核工作。

 

公告時間:2018/06/21
新聞來源:https://www.ey.gov.tw/Page/AE5575EAA0A37D70/c4f426c9-89a1-4f3e-9881-ce5c560ace87

 

  • 本文評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