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TPP! 美牛部分項目擬開放

  • A
  • A+
  • A++
2015-02-12

為了TPP! 美牛部分項目擬開放


(圖/取自網路)

 

為了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外傳台灣將開放美國牛肉部份項目,例如美牛內臟等。對此,食藥署食品組科長吳宗熹今(11)日表示,第3波確實要開放6項「牛雜碎」,但這些並非美牛的內臟,所以並無所謂「放寬」禁令的說法。

 

台灣肉牛產業發展協會表示,這對國內肉牛產業一定有影響,但政府為了加入TPP,「被美國牽著鼻子走」,他們抗議也沒用,只希望政府能做好配套,建立一套扶植台灣牛產業的SOP,別讓台灣牛被美國牛打趴。

 

吳宗熹受訪時解釋,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已將美國從狂牛症「風險已控制國家」改成「風險可忽略國家」,因此,美國在管控狂牛症上已受肯定,而這次確實將開放食道肌、血管、頭骨肉、面頰肉、骨髓、牛脂等6項牛雜碎,都是沒有傳染風險的部份,而且去年專家會議已認定這6項並非「內臟」,所以並非放寬禁令。

 

農委會評估,國內牛內臟市場不大,開放進口對產業衝擊有限。但台灣肉牛產業發展協會祕書長鍾國堂表示,國人吃牛雜的需求量不算小,且台灣通常把這6個部位歸為內臟、雜類,尤其骨髓風險是很大的,養牛產業不建議開放。

 

鍾國堂說,政府過去說美牛內臟不開放進口,現在又轉了一個彎,說頭骨肉、面頰肉、食道肌、血管、骨髓及血管這6項「不算內臟」放行,「只能說政府也很詐,說法常常會轉彎。」

 

鍾國堂指出,目前全台肉牛在養量約3萬頭,跟去年相比大約少了7000頭,減幅達2成3,國產牛每年遞減,養牛人家也剩不到100戶,台灣養牛產業越來越沒落,農委會應該想辦法扶持國產牛產業,而非一直開放美牛進口。

 

養牛近30年、台灣肉牛產業發展協會常務監事簡鼎足說,台灣牛自給率僅5%,9成5都得靠進口牛肉,所以政府如果再放寬美牛進口,對本土牛產業「一定會有影響」,且衝擊不像官方評估的那麼小,恐怕把本土牛產業打趴。

 

吳宗熹強調,只有來自合格工廠、30月齡以下的牛隻、不含特定風險物質的牛雜碎才能進口,且從2011年至今,我國只進口過美國、加拿大的牛筋為主,因此,這些牛雜碎在國內的市場不大,而且也都沒驗出有瘦肉精超標的情況。

 

經濟部長鄧振中則指出,頭骨肉、面頰肉等,本來就不是內臟,所以沒有開放與否的問題,只是過去相關法令定義不清,讓商人不敢進口,經濟部會再與相關單位開會討論,儘快公告。

 

過去專家經常提醒,美牛有瘦肉精存在,內臟盡量不要吃,現在政府以「雜碎不算內臟」放寬,建議政府應訂一套扶持本土牛產業的SOP,例如比照《菸害防制法》立法規定,當美牛進口有盈餘時,要提撥一定比例的分配款,用於本土牛產業的永續發展,別讓補助流於「表面功夫」。

 

【101創業大小事/整理報導】

 

 

免責聲明:

部分圖片、觀點,來源於網際網路及其他網路平台,主要目的在於分享訊息,讓更多人獲得需要的資訊,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 本文評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