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CD先看樂評 不能不知Pitchfork

  • A
  • A+
  • A++
2015-08-28

 

買CD先看樂評 不能不知Pitchfork

(圖/取自網路)

  

20年前,一位年僅19歲的唱片店小職員Ryan Schreiber,在自家地下室為自己喜歡的獨立音樂人搭建了一個音樂博客,這就是廣大獨立音樂迷所熟知的Pitchfork。過去20年來,美國四大音樂雜誌《滾石》(Rolling Stone)、《Blender》、《Spin》和《Vibe》先後倒下兩家(Blender和Vibe),Spin不再發行印刷版,只剩下《滾石》仍然在紙媒道路上苦苦堅持。

 

與此同時,Pitchfork卻從一個小博客,發展成一個每天生產大量樂評的音樂媒體,後來又開始主辦自己的音樂節,最後竟然殺回來開始發行紙媒。與傳統的音樂媒體不同,Pitchfork是一個非常「任性」的媒體。也許是因為它脫胎於個人博客,所以Pitchfork可以不用顧忌太多業內關係。做過媒體的人都知道,為了維護關係,妥協是常事。

 

Pitchfork沒什麼好妥協的,因為它根本就不鳥那些大牌,不需要靠大爺們賞飯吃,它關注的大多是犄角旮旯的獨立音樂人,別說中國歌迷,很多人連美國歌迷都不熟。也因為這樣,它通常不會照顧樂隊的面子,放任樂評人隨心所欲地評論和打分。這成為小眾樂迷們信任Pitchfork的理由,他們會覺得Pitchfork更真實可信。

 

樂評沒有客觀可言,每個人有自己的音樂審美標準,無非就是能否自圓其說、是否終於內心。Pitchfork的樂評常遭專業媒體質疑,對於傳統媒體來說,Pitchfork有時候評分評的太兒戲了,他們想不通,一張專輯怎麼能打出0.0分呢?人家辛辛苦苦做一張專輯出來,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吧。

 

買CD先看樂評 不能不知Pitchfork | 文章內置圖片

(圖/取自網路)

 

The Flaming Lips在1997年發行的專輯《Zaireeka》就被打了零分。Airborne Toxic Event因為被打了1.6分(滿分10分)而憤憤不平地在官網上發佈了一封給Pitchfork的公開信。Pitchfork的作者並不相信所謂的苦勞,他們就是忠於自己的聽力來評論和打分,這構成了Pitchfork的魅力。

 

成立至今,Pitchfork靠著自己有態度的樂評發展成了全球最有影響力的獨立音樂網站。網站每天發佈15篇新聞、15首單曲評論,每週發佈25張新專輯評論。每個月的平均訪客數200萬左右,頁面點擊量高達230萬次,蘋果和豐田都在上面投放廣告。

 

Pitchfork的讀者平均年齡在26歲左右,其中包括廠牌經理、製作人、星探和DJ。網站的內容囊括了各種晦澀難懂的音樂風格,也報導Franz Ferdinand、Beck、Pearl Jam和Radiohead這樣的知名音樂人。

 

買CD先看樂評 不能不知Pitchfork | 文章內置圖片

(圖/取自網路)

 

據業內人士分析,當一張專輯獲評8.6分及更高,就會對唱片銷量有所幫助。除了樂評,Pitchfork還有專題、視頻等多種多樣的內容呈現形式。每一種形式都貫徹著Pitchfork的獨特個性。Pitchfork不只是一個媒體,它還辦音樂節。2006年創辦的Pitchfork音樂節,如今已經成為獨立音樂圈最重要的音樂節之一,而且從2011年開始,Pitchfork音樂節拓展到了法國巴黎,成為一個芝加哥-巴黎雙城音樂盛會。

 

可以說,過去20年來,沒有哪個音樂媒體像Pitchfork這樣,對行業發展如此影響深遠。就像六十年代的《滾石》雜誌那樣,Pitchfork以鮮明的態度和符合時代要求的內容呈現形式來推動行業的變革。

 


 

 

 

 

免責聲明:

部分圖片、觀點,來源於網際網路及其他網路平台,主要目的在於分享訊息,讓更多人獲得需要的資訊,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 本文評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