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中珮在宇宙「偏鄉」發現大黑洞 顛覆過去認知

  • A
  • A+
  • A++
2016-04-08

馬中珮在宇宙「偏鄉」發現大黑洞 顛覆過去認知

(圖/取自網路)


國太空總署(NASA)於台灣時間7日上午宣布突破性發現,在宇宙的「偏鄉」地帶發現超大黑洞,此研究由來自台灣、在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擔任天文物理學教授馬中珮,和團隊花了兩年多時間研究,顛覆過去對黑洞的認知。

 

此突破性研究登上國際知名期刊「自然」(Nature),最大功臣是馬中珮所屬的研究團隊,該團隊在2011年就曾發現超大黑洞,目前天文界共發現八十幾個能量到質量的黑洞,質量是太陽一百億倍以上的黑洞只有三個,其中兩個就是該團隊找到。

 

馬中珮於7日受媒體越洋專訪,這次發現的黑洞質量除了質量夠大,約太陽的一七○億倍,更重要的是顛覆以往認為黑洞多半聚集於密集處的認知,在宇宙空闊處、距離地球兩億光年的NGC1600星系中央,發現大黑洞。

 

她說明,黑洞多半靠碰撞增大質量,因此過去都於相撞容易的擁擠銀河群尋找黑洞,她以人口密集的高雄和台北做比喻,而團隊成功在密集城市找到兩個超大黑洞後,試圖往偏鄉地帶尋找,沒想到真的得償所願的收穫超大黑洞。

 

馬中珮在宇宙「偏鄉」發現大黑洞 顛覆過去認知 | 文章內置圖片

(圖/取自網路)

 

馬中珮說,這次發現使用全球最大的雙子望遠鏡,以及哈伯望遠鏡,因黑洞並不發光,無法靠肉眼看見,只能靠量測黑洞附近會發光星球的轉速來判斷質量,而這也是找黑洞的困難之處。新發現的超大黑洞,團隊預估在宇宙很年輕時就已產生,年齡約一百多億年。馬中珮表示,為長成那麼龐大,黑洞必然吞進許多氣體,歷經一段「貪吃」的過程。

 

她說明,黑洞除了靠碰撞方式「長大」,也可能靠其他方式吸進很多質量,「把鄰居吃光了」,馬中珮表示,黑洞增加質量的過程,將會是日後團隊鑽研的重點。而此次發現不僅顛覆過去對黑洞的認知,也為學界進一步研究重力波提供觀測對象。馬中珮期許藉此研究,能對宇宙演化過程有更多了解,而未來也將持續系統性調查一百個銀河系,繼續探討黑洞的秘密。

 

【101傳媒/整理報導】

 

-------------------------------------------------------

文章內容若有侵權疑慮,請來信告知。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免責聲明:

部分圖片、觀點,來源於網際網路及其他網路平台,主要目的在於分享訊息,讓更多人獲得需要的資訊,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 本文評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