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動機車版U-Bike 看臺北智慧城市發展

  • A
  • A+
  • A++
2017-03-13

從電動機車版U-Bike 看臺北智慧城市發展

圖片來源/卓越雜誌

文‧吳欣穎 圖‧威摩科技

 

 

機車版U-Bike上路三個月,雖然還不知道號稱機車王國的臺灣是否能撐起這樣的創新商業模式,但透過共享經濟,臺北市已邁開智慧城市新的一步。

 

 

你今天騎車上班嗎?根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與交通部資料顯示,臺灣每一平方公里就有三八○輛機車,大於日本的每一平方公里二十四輛、韓國的二十二輛、德國的十五輛。其中,臺北市每三人就有一人有機車、新北市更是每兩人就有一人有機車,要說首善之都是機車城市絕對不為過。
隨著環保問題日益受到重視,以及智慧城市的發展需求,臺北市政府在去年成立「臺北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在交通上則推出智慧交通運具3U(U-Bike,推廣到U-Moto及U-Car)計劃,希望以U-Bike的成功模式,替城市帶來更新穎的面貌。
僅用一年 We Mo上路

 

 

響應3U計劃,並看到U-Moto前景的四個年輕人,在二○一五年成立威摩科技,僅用一年的時間,便推出「WeMo Scooter」(以下簡稱WeMo),讓電動機車版U-Bike在臺北市成真。
去年十月,兩百台與光陽合作的WeMo車在臺北市試營運,目前租還區域以中正、大安、信義區為主,下載WeMo APP後,填寫個人資料並上傳駕照,待審核通過後就能使用WeMo服務,打開App,在地圖上找到附近提供租借的車輛就能輕鬆上路,在充滿電的狀態下這輛電動機車里程數可達四十五公里。
為了方便付款,WeMo也參考Uber綁定信用卡的方式,費率為前十分鐘收取基本收費新臺幣二十五元,超十分鐘後以每分鐘二•五元計費,且不限定固定站點租還服務,騎乘WeMo不僅比搭小黃便宜,也比U-Bike貼近人心。
其實,WeMo不只是單純的機車共享而已,它的創新及價值,還藏在機車內的黑盒子。每輛共享的機車上,都配備一個智慧控制盒,不只有讓租用者知道車輛在哪的定位系統,也能記錄機車里程、車速,裡面的陀螺儀更能知道機車是否傾倒。透過這些感測器不斷蒐集各項數據,甚至可以分析軌跡,什麼情況下,WeMo的系統需要直接通知救護車到現場等,創造大數據服務及其他經濟價值。

 

 

商業模式成功?
上線三個月 WeMo顛簸上路

 

 

資本額三千萬,歷經三個月的試營運,WeMo執行長吳昕霈表示,目前累積註冊人數達兩千人,使用人數以男性占絕大多數,與一年前調查結果剛好相反;至於使用年齡層則意外的沒有出現時代落差,本來以為年輕族群與中老族群會出現斷層,但從十八歲到五十五歲的使用者分布都相當平均。
但以過去在麥肯錫工作的標準,吳昕霈則說:「只能給自己五十九分!」因為目前成績並沒有達到供不應求的狀況,另外實際上路後的軟體維護面、硬體服務面、客戶服務面都比一開始所預估的工作量多太多,要維持現在的商業模式,人力成本比一開始所預期的還多了一倍,這是最始料未及的。

 

 

 

資訊來源:卓越雜誌

【101傳媒/整理報導】

 

-------------------------------------------------------

文章內容若有侵權疑慮,請來信告知。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免責聲明:

部分圖片、觀點,來源於網際網路及其他網路平台,主要目的在於分享訊息,讓更多人獲得需要的資訊,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 本文評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