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雲大數據 研究成果登國際期刊

  • A
  • A+
  • A++
2017-04-20

體育雲大數據 研究成果登國際期刊

(圖/翻攝自網路)

 

為配合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相關實施方案,體育署於104年起建置體育雲全民運動資訊加值應用研究中心,目的在將體育署蒐整的各項運動資訊加以整合應用,目前已就國民體適能、學生體適能資訊及規律運動比率等相關資訊整合完成,並持續將數據加值應用及研究,現已投稿多篇國際期刊,並提供各縣市相關政府部門及學者申請應用,期望可以活化相關資料並以科學方式擬定政策及方針。

體育署的「體育雲」有逾千萬筆資料,中山大學及輔仁大學研究團隊分析其中65萬筆資料,研究主題「提升青少年體力與智力,課後活動才是關鍵」,研究顯示課後運動與課業學習有高度相關,於106年1月15日登載於國際環境與公共衛生研究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國立中山大學及輔仁大學依據臺灣師範大學研究團隊研究成果分析證實臺灣中學生體適能越高,基測成績越好的研究成果後,接續研究如何在提升青少年體適能與課業之間尋求平衡,以解決家長與學校老師之疑點。

現今臺灣以升學為首要任務的教學環境下,體育署持續努力提升學生體育課程時數,再經由大數據分析的驗證下,證實中學生學業學習與體適能表現之間確實存在巧妙的關聯,其中牽涉到複雜的生理機轉,以結果而言體適能表現佳的學童將有較佳的學業成績表現。另一方面,國立體育大學與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跨國合作研究指出,運動過程中確實能夠活化大腦,因而提升反應速度、增加正確反應、提升記憶力、注意力以及高階判斷能力等大腦認知功能,進而讓人變得聰明,究竟學齡中的青少年需要多少的身體活動才能有效提升體適能,而又不影響學業學習?這問題便顯得相當的關鍵。

體育署的體育雲全民運動資訊加值應用研究中心已將初步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中,依據研究成果指出,有效提升青少年體適能表現的重責大任不能僅依靠校園體育課程,課後的身體活動亦相當重要。該研究針對臺灣將近65萬名的中學生進行大數據分析,結果顯示課後有從事身體活動的學生當中,兩性在BMI、800/1600公尺跑走、坐姿體前彎,以及男性在立定跳遠、女性在屈膝仰臥起坐等項目皆顯著優於沒有在課後從事身體活動的學生。該研究課後身體活動之定義為:每週至少於課後進行一次30分鐘以上的中高強度身體活動,以補足現行校園每週2小時體育課之不足。

而青少年課後活動相較於體育課程具有較高程度的自主性,在其身心發展的過程中,能提供相當的助益,培養自信心與勝任能力,建構正面積極的人格特質,進而影響他們的課業學習。

該中心自104年起至今已完成8篇學術論文投件,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及研究單位可以一起合作,相關申請問題請洽加值應用研究中心李柏甫先生(02)2905-3386

 

公告時間:2017-04-20
文章來源: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7B879C9BECBC2E16

 

【101傳媒/整理報導】

 

-------------------------------------------------------

文章內容若有侵權疑慮,請來信告知。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免責聲明:

部分圖片、觀點,來源於網際網路及其他網路平台,主要目的在於分享訊息,讓更多人獲得需要的資訊,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 本文評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