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斑症新治療法 慢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患者更安全!

  • A
  • A+
  • A++
2016-07-05

一名57歲女性,雙腿布滿紅紫色點狀斑點,就醫發現竟罹患紫斑症,但她使用傳統類固醇治療無效,考慮切除脾臟治療時,手術前卻發生腸胃道出血,經過緊急治療才得以手術;不料術後血小板數量仍未上升,家屬心急如焚,在醫師建議下,注射血小板生成素治療,血小板才回復到7至8萬/微升,如今病情穩定控制中。

 

紫斑症新治療法 慢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患者更安全! | 文章內置圖片

(圖/取自網路)

 

紫斑症是自體免疫性疾病 出血斑塊應留意

 

「紫斑」是一種皮下出血所造成的紫紅色斑點,臨床上十分常見但也常被忽略。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血液腫瘤科主任黃俊登指出,,體內因不明原因產生抗血小板的抗體,進而破壞血小板正常功能;或血小板製造不足,導致血小板數量減少,使得皮膚容易有針點狀的出血點,約3mm大小,須盡快診斷與治療,在眾多造成紫斑症的病因中,部分確有立即性命危險或嚴重併發症,如敗血症、血栓性血小板低下性紫斑症、輸血後紫斑症、嚴重再生不良性貧血或急性白血病等,尤其“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是其中一種少見但重要的疾病,市民朋友需提高警覺。

 

紫斑症新治療法 慢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患者更安全!

(圖/取自網路)

 

國內約2300名患者 700名病情嚴重

 

臺灣「慢性免疫性血小板缺乏紫斑症(簡稱ITP)」發生率與美國差不多,據統計,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的發生率約萬分之1至2,國內每年約有2300名患者。每10萬人約有1人~12.5人罹病,,ITP男、女病患在年齡上有顯著的不同,女性較集中在20 歲~69 歲,而男性年齡的分布則呈現兩極化的趨勢,以未滿10歲及70歲~79歲較高。

 

血小板生成素治療 醫囑性佳、更安全

 

劉大智主任說明,血小板生成素治療,分為口服及皮下注射兩種,當作第一線治療,效果可高達8成9,健保雖有納入,但給付限制較嚴格且自費藥價昂貴,建議用於第二線治療,緩解症狀效果也有5成以上。目前國際上ICR與ASH的治療指引也建議第二線藥物治療可使用血小板生成素,臨床上尤其是每週一次的長效針劑,醫囑性佳、副作用更少,更沒有藥物、食物交互作用的影響,效果更好。提供慢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患者,另一種更安全的治療方式。

 

【101傳媒/整理報導】

 

-------------------------------------------------------

文章內容若有侵權疑慮,請來信告知。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免責聲明:

部分圖片、觀點,來源於網際網路及其他網路平台,主要目的在於分享訊息,讓更多人獲得需要的資訊,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 本文評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