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傳播新時代 尖端科技酷Style 科博館虛實整合推廣科普教育

2018-04-01
  • A
  • A+
  • A++

科普傳播新時代 尖端科技酷Style 科博館虛實整合推廣科普教育 | 文章內置圖片

(圖取自網路)

 

科普傳播是網狀互動的過程,不僅指科學知識的普及,也代表能夠反應公眾的力量,對公共政策產生影響,形塑整體科學文化。為輔助國內各級學校學生的科學學習,提升社會大眾各年齡層的社會教育,日前在教育部的規劃下,於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等三所科學博物館,建置「科普傳播中心」,結合現有館藏及科教資源,發展科普傳播業務,透過尖端科技,傳播精彩科學內容,以提升科普傳播的方式及內涵,讓民眾有感並擴大參與面。

科普傳播為科學與傳播跨領域的合作,著重「科學為本,傳播為用」,科學家擅長說理,傳播人擅於敘事,兩者間能有充分理解的合作,才能創造出有趣又有優質科學內涵的節目。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動物學,植物學,地質學,及人類學的研究人員,與專業的導演合作,扮演新一代的科學家素人演員,以呈現豐富的蒐藏與研究的內涵,集結成「大自然的真相」系列,相關影音內容,請連結線上蒐藏庫http://col.nmns.edu.tw/User/Default.aspx#video

當代科普傳播是採用多元的溝通交流過程,來傳遞科學知識與方法,以期達到民眾對科學的興趣、參與、意見形成及瞭解科學。在新科技的結合運用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將於107年4月25日於陽光走道北側,建置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 VR)體驗區,主題有「蒐藏精品大解密」,包括石虎、帝王蝶、龍王鯨、鏟齒象、三連杯;及「澎湖藍洞的光影奇景」,結合精緻的動畫,讓觀眾有機會沈浸於精彩的場景中,體驗科學的樂趣。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表示,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下,科學普及(科普)是透過各種「單向」的傳播方式傳遞科學知識,以促成大眾對科學的瞭解。科普傳播先驅泰瑞伯恩斯(Terry Burns)於2003提出科普傳播的新定義:利用適當的技巧、媒介、活動與對話,產生下列一或多種個人對科學的回應,簡稱為「AEIOU」(即英文母音):A-覺知(awareness):對科學新知的熟悉;E-享受(enjoyment):感性回應(例如將科學當成藝術般地欣賞);I-興趣(interest):對科學或科學傳播有自發性的參與;O-意見(opinion):對科學相關態度之形成、重新建構或鞏固;U-理解(understanding):對於科學內容、科學過程與其社會因素的理解。

 

因應無線網路及行動裝置(如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的普及,改變過去電視及電腦的定點傳播方式,「滑世代」的興起,已將各式行動裝置視為身體能力與知覺感官的延伸。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官網(https://www.nmns.edu.tw)將於4月份以新風貌展現,以更符合現代人使用的習慣,傳遞科普資訊。

 

公告時間:2018/03/30
新聞來源:https://www.ey.gov.tw/UnitRSS_Content.aspx?n=8092BD84714005C0&s=3C111C28C935436B

 

  • 本文評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