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崇信:阿里巴巴IPO的神秘人

  • A
  • A+
  • A++
2014-11-14

蔡崇信:阿里巴巴IPO的神秘人

(圖/取自網路)

 

蔡崇信,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執行副主席,一直被外界認為是阿里巴巴最為神祕的人物。這名出生自台灣的美國律師,15 年前加入馬雲的「十八羅漢」,共同創辦被稱之為「世界最偉大市集」的阿里巴巴,此後一路主導集團的募資、財務與法務,包括阿里巴巴在美國創紀錄的上市過程,蔡崇信都扮演著重要角色。

 

 

 

為阿里巴巴改變中國經濟感到自豪

 

蔡崇信談到今年的雙 11,他告訴大家,除了關心各種紀錄數字之外,不妨退一步來看整個大局。中國消費者的購買力已經透過這次雙 11 徹底展示出來,這是相當驚人的,也是為什麼儘管每一年舉辦雙 11 的時候,他都會覺得或許明年就無法繼續成長了,但仍然年年創下新紀錄的原因。

 

 

他也談到電子商務以及周邊生態系對整個中國經濟做出的貢獻。他說,在阿里巴巴 15 年間成長的同時,也協助中國的經濟模式從過去的出口導向,逐漸轉換成滿足、擴大內需的模式。「我個人對於阿里巴巴的電商模式能夠改變中國經濟模式感到很驕傲。」蔡崇信說。

 

 

 

生態系才是重點,對手光是把零售工作搬上網是不夠的

 

阿里巴巴被經濟學人稱作「世界上最偉大的市集」,但阿里巴巴之所以成功,生態系才是真正的關鍵。

 

 

蔡崇信剖析,阿里巴巴的業務模式可擴性(scalability),今天假如阿里巴巴樣樣都要自己來,自己找貨、自己管庫存、自己做物流、自己賣貨,那麼像雙 11 這麼大的量,即便是阿里巴巴也無法辦到。蔡崇信說,今天許多競爭對手,都說自己在做電子商務,只是將線下銷售那一套搬到網路上來,沒有實踐「互聯網精神」,這樣是沒有辦法跟阿里巴巴競爭的,他相信互聯網精神就是一種包容的精神,而生態系賦予的可擴性是阿里巴巴與對手的不同之處。

 

 

另外,蔡崇信特別提到了阿里巴巴之所以能夠成長到今天的規模,靠的就是技術能力。他說,無論是數以億計的訂單,或是商家的庫存管理,全都是在阿里的平台上運作。根據營運長張勇在雙 11 落幕後揭露的數據,今年阿里雲計算的雲計算服務處理 95% 雙 11 訂單,去年這個數字是 75%;而昨天下午支付寶技術長程立也提到,在昨天雙 11 的支付部分,支付寶已經能夠處理峰值每分鐘 285 萬筆,遠高於去年的 79 萬筆。

 

 

 

阿里巴巴的併購策略

 

IPO 之後,阿里巴巴手上有大把的資金,各界都很好奇中國的電商巨人會如何進行投資與布局。蔡崇信說阿里巴巴的收購/投資邏輯有二,一是能夠增加使用者,並且進一步提高使用者粘性的,蔡崇信以最近收購的行動瀏覽器公司 UC Web 為例,指出 UC Web 是中國最大的行動瀏覽器公司,活躍使用者高達兩億。

 

 

另外一個投資邏輯也是蔡崇信一直強調的使用者體驗,他舉了阿里巴巴與海爾的合作,雙方成立合資公司,在天貓上銷售大型家電,不僅到府送貨、安裝,還會做後續的使用者滿意調查。「大家電不光是送貨的時間,而且還幫你做冷氣裝好,冰箱給弄好,過幾天還打電話來問你這個東西是不是滿意?像這些對我們來說,我們做投資就是要提升用戶的體驗。所以這是我們後面的這些邏輯。」蔡崇信說。

 

 

 

台灣公司應該抱持積極心態,學習面對終端消費者

 

來自台灣的蔡崇信也給予台灣企業一些建議,他說過去台灣的製造業很擅長面對國外的大客戶,但是天貓和淘寶的經驗,讓他覺得,或許台灣的公司也應該學習如何面對終端的消費者。事實上阿里巴巴對商家做的事即是「了解客戶的客戶」。

 

 

在募資方面有豐富經驗的蔡崇信給台灣新創公司尋求國際資金的建議很直接,「如果能將中國大陸看成一個(目標)市場,這樣消費者變多,投資人肯定也會來追捧。」

 

 

 

保護雙 11 精神

 

在阿里巴巴大張旗鼓進行雙 11 的同時,對手的攻擊也沒少過,如果讀者在百度搜尋「蘇寧」,「寧」字一輸入完畢,網頁就會出現整頁明顯針對雙 11 的廣告,而且,也在今天,中國部分城市的報紙上也出現了整版蘇寧易購廣告,刊登明顯針對天貓雙 11 的廣告。

 

 

因此,當媒體報導阿里巴巴為「雙 11」註冊商標時,許多人會質疑阿里巴巴的用意,為此,蔡崇信在受訪時表示,雙 11 是屬於消費者的節日,不容遭人濫用、詆毀整個雙 11 節日。阿里巴巴三年前申請了「雙 11」商標的用意正是如此。

 

 

 

沒有所謂科技泡沫

 

近年有許多新創公司接連完成高額募資,一個比一個高的交易前估值令人不禁擔心:泡沫是否又來了?蔡崇信表示,泡沫的現象不只出現在美國,全球各地,例如東南亞也有相同的情形。

 

 

蔡崇信話鋒一轉,之所以會有泡沫,是因為人們對未來感到樂觀,然而他並不擔心泡沫問題。他說,或許一些區域或是公司會有泡沫問題,但整體環境他並沒有看到泡沫的問題,如今新一代網路公司的體質與前一波為人所知的科技泡沫已經有很大的不同。現在的新創公司規模更大、使用者更多,最重要的一點,不少都已經有營收、甚至是利潤。

 

 

 

微信要將使用者轉換成電商消費者將遭遇困難

 

前一陣子,阿里巴巴與微信之間的「戰爭」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蔡崇信說,我們要關注的應該是客戶的質量而非數量,整個阿里巴巴平台有多達 2.17 億的使用者,每一個使用者都是會花錢購物的客戶,而微信的使用者雖然更多,但使用者的主要目的是溝通、聊天,而非購物,他相信微信在客戶轉換方面會遇到很大的困難。

 

 

然而,阿里巴巴先前力推自家的即時通 app「來往」、馬雲的發言,某種程度上也顯示了自己並未輕忽微信在行動電商方面的威脅。即時通訊與電子商務的結合是非常有趣的發展方向,無論是樂天併購 Viber、Line 想發展行動電商、Facebook 如何運用旗下的即時通 app、Instagram 與 WhatsApp,當然,還有阿里巴巴的淘寶、來往,以及支付寶未來在社群功能的發展,都是值得觀察、追蹤的焦點。

 

 

 

【一零一傳媒/整理報導】

 

 

 

免責聲明:

部分圖片、觀點,來源於網際網路及其他網路平台,主要目的在於分享訊息,讓更多人獲得需要的資訊,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 本文評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