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鎖箴言〉營收上不來丶成本節節高  

  • A
  • A+
  • A++
2016-01-06

文:李培芬

〈連鎖箴言〉營收上不來丶成本節節高  

(圖/取自網路)

 

中小企業的薪水為什麼這麼低?

 

府期望企業加薪,選舉政策支票意圖由企業買單,政府必須先問自己是否創造了良好的經營環境,支持企業去加薪,否則只是將左手的成本交給右手,最終仍是一張空頭支票。但,換個角度看加薪這件事,未必是壞事,也不僅是成本的考量而已。

 

政策欲拉動經濟靠的是基礎建設,開馬路丶建園區丶城市擴容⋯,因此第一桶金多半被土地開發商丶營造業賺去了,經濟學上稱之為投資帶動型經濟,但投資開發是有頂的,不能超頂,超頂投資就是閒置與浪費。

 

所以要從投資拉動轉型為消費拉動!但問題來了,投資拉動富起來的是「少數人」,為數眾多的中小企業和其受薪階層僅間接或未蒙利,此時片面鼓勵佔就業最大人口數中小企業加薪可能嗎?別忘了!中小企業已對經濟做出貢獻,因其承載著最多的就業人口。

 

有效實現消費拉動型經濟的政策工具,其實就是稅收!台灣近年來徵收稅金總額屢創新高,但效果是:「國不富丶民不強」,甚至超徵近千億,滷肉飯漲價必須向國人謝罪,政府超徵稅收難道不必向國人謝罪?!台灣各項施政失靈,只剩徵稅冠軍,為政者難道沒有省思?!尤其商業服務業,小至單店丶大至連鎖業者都成為稅務機關鎖定的重點,發票開了,稅也繳了,成本高了,維持都難,如何加薪?

 

以營利事業所得稅為例,2014年營利事業所得稅額達4012億元,較2013年增加501億元,年增14.3%,財政部的解釋是景氣回升,企業獲利攀升所致,但對台灣商業服務業,以至中小企業而言,14年真的比13年成長14%嗎?為何大多數企業主實況是一年不如一年?!2014年台灣稅收總額高達1兆9578億元,創下歷史新高,直逼兩兆大關,財政部儼然成為酷吏。因此為配合調薪,政府應返稅予中小企業,像是服務業等就業貢獻度大的企業,直接支持中小企業,尤其是商業服務業加薪,務求受惠的受薪階層數量最大化。

 

另外,減少稅收名目,像贈與稅一年118億丶遺產稅133億,個人所得既已合法納稅,處分和繼承再剝一次皮,合理嗎?同時2014年課徵營業稅額亦高達3226億元,其中民生消費部分應予免稅,或是將稅額以消費券方式返回,等於政策帶頭刺激消費。

 

〈連鎖箴言〉營收上不來丶成本節節高   | 文章內置圖片

(圖/取自網路)

 

企業的利潤從不是省出來的,必須懂得向市場進擊!向市場兌現!這是經營的鐵則,也就是說必須懂得開拓,如此建立標準化才有意義!但台灣長年依法行政「萬萬稅」的結果,竟是不斷提高企業的法定成本,中小企業比之中大企業尤有甚之,法定成本幾達22%,試問:企業不獲利如何加薪?此時政府不能片面要求企業買單,必須站上消費拉動的最前線,將企業當成政策的提款機,一再增加經營成本,只會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激化勞資對立、操作反商情結,都不利於社會和諧丶穩定發展。

 

台灣有135萬中小企業,就業貢獻逾78%,其中有70多萬家商業服務業,每年平均近十萬家中小企業,更超過八成在服務業中創業,從自僱開始進而開創就業,以中小企業為主軸的經濟發展政策,卻不見著墨,一再透過各項租稅減免讓利給中大企業。

 

創業丶創新為國家經濟的源頭活水,台灣適齡工作人口中每8人就有1人是老板,他們承擔風險丶沒有勞基法保障,大多也只賺回自己的薪水,在商業服務業第一線,我常感動於這一群中小創業者的堅持。

 

有回一位連鎖創業老板告訴我,他發完員工的薪水(200多人),發現自己帳戶只剩500多元,這種辛酸,實不足與外人道。

 

我非常歡迎台灣行政高官都去中小企業實際體驗創業,站在餐飲店、民宿丶美容美髪、照護業丶手工作坊⋯最前線,走下神壇、換位思考,就能看見創業丶守業多麼不易,點滴薪水都是血汗。請不要只談加薪,卻忽略打造優質經營環境的重要性,台灣低薪恥辱不在企業,真正的問題,正是在為政者的無做為啊!

 

加薪是好事,但治標不治本,提高企業獲利能力,著手降低法定成本,最直接的做法就是降低營業稅和營利事業所得稅,撤除贈與稅和遺產稅,打造中小企業加薪的底氣,創造企業加薪的基礎。

 

〈連鎖箴言〉營收上不來丶成本節節高   | 文章內置圖片

(圖/取自網路)

 

另外,在綜所稅方面,2014年亦創歷史新高,首度突破4千億,實徵4083億,其中七成五以上來源是薪資,受薪階層被剝削感十分強烈。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台灣整體稅收僅佔GDP11%,歐美先進國家平均為20%,台灣其實是名符其實的低稅國家。這不是很矛盾嗎?135萬中小企業和其866.9萬就業者(佔全體就業78.25%)都在現有稅制中被擠榨,反而靠股票丶房地產丶基金⋯等資本交易創富者,在現有機制下課不到稅,這才是根本的問題。

 

前陣子為籌措一社會企業基金,向許多企業第二代好友募集,他們多半只想自己成立社會企業,卻不願投資社會企業,反而是一位從事企業培訓的企業主認募,他説:「若台灣相對富裕的年輕一代不願創業,那才是台灣最大的悲哀!」

 

消費型營業稅丶中小企業營所稅丶以薪資為主要結構的綜所稅,政府帶頭降此三稅,然後成立「創稅」小組,注意,不是「稅改」小組,鎖定以錢賺錢的財產取得標的,以GDP結構,從根本入手擴大稅基,這才是政府應有的做為!我們樂見加薪帶來的一切正面效益,但別草率地強加在中小企業和受薪者頭上!帶動消費型經濟發展,已刻不容緩!

 

 

 

 

文章來源:社團法人台灣服務業發展協會

 

 

 

 

【一零一傳媒/整理報導】

 

-------------------------------------------------------

 

文章內容若有侵權疑慮,請來信告知。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免責聲明:

部分圖片、觀點,來源於網際網路及其他網路平台,主要目的在於分享訊息,讓更多人獲得需要的資訊,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 本文評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