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奕華首部音樂劇 《梁祝》們在現代追尋認同感

  • A
  • A+
  • A++
2016-06-02

 

林奕華首部音樂劇 《梁祝》們在現代追尋認同感

(圖/取自兩岸商情第56期)

 

文/編輯部

 

 

近年以《紅樓夢》、《恨嫁家族》創下精彩劇場票房的香港編導林奕華,日前在臺結束首部音樂劇《梁祝的繼承者們》演出,從家庭、學業、愛情等觀點切入,帶出「自我探索」議題,梁山伯與祝英台或許只是杜撰人物,但他的繼承者們仍在現實生活中飛揚一段段人生故事。

 

 

香港編導林奕華,自1980年代起便陸續和臺灣戲劇界合作,兩千年初,在兩廳院的邀請下,合作將「四大名著」搬上舞台,從《水滸傳》到《西遊記》、《紅樓夢》、《三國》,近年來,林奕華的新作幾乎都是圍繞古典名著展開。他認為,戲劇不論內容與形式,若持續發展,就不能只是「扛著傳統排斥探索」,更不能淪為只提供當下過癮的表演形式。帶著這種思考,林奕華建立了自己的音樂劇美學,推出了首部音樂劇《梁祝的繼承者們》(以下簡稱《梁祝》)。

 

 

林奕華表示,選定《梁祝》題材有個很大的原因,是年少時曾有的性別朦朧意象,《梁祝》故事為林奕華上了一堂愛情與性別的課程,數十年後,57歲的他決心把當時的疑問搬上劇場。

 

 

◎在生活中,自我完成或成全他人

 

梁山伯與祝英台在戲裡依然是同窗的兩位藝校學生,性格開朗的祝英台在藝術學校裡遇到了安靜的梁山伯,暗戀他,但卻不被領情,祝英台通過一連串逼問發現梁山伯有同性戀傾向,於是祝英台女扮男裝追求梁山伯,最終成為情侶。期間祝英台為梁山伯畫過一張自畫像,最後他們的關係破裂,祝英台死了,而梁山伯在美術館悼念她,看到了那張自畫像,選擇繼續活下去。

 

到廈門演出期間,四位臺灣演員路嘉欣、王肇陽、朱育宏、賴盈螢均表示,《梁祝》無論是原版故事或林奕華版故事,放在每個人身上,依然有一樣的矛盾存在。

 

飾演祝英台的路嘉欣,本來想就讀金融科系,卻被父母強押上藝術學院,這樣的橋段讓她想起了自己被逼婚的情景,她說:「無論是讀書或婚姻,都不免與家裡有衝突,因為感同身受更能融入劇中」。在華人的學業中,家庭扮演著支配的角色,因此林奕華希望以此文化特點切入,讓祝英台要讀金融,父母逼迫她讀藝術,從開頭奠定了荒誕的基調,除了寫實寫情感,也能來點狂想、諷刺。

 

 

林奕華首部音樂劇 《梁祝》們在現代追尋認同感 | 文章內置圖片

(圖/取自網路)

 

 

◎並非扮演 尋找在「關係」內的真性情

 

而在情感描述上,林奕華更有自己的愛情美學,透過西洋油畫技法中的「明暗對比」,譬喻為「暗戀」中不能表態、只能在暗處觀察喜歡的人的心情;用「自畫像」譬喻為每個人探索自己;用需要細膩畫工的「靜物畫」譬喻為「在愛情裡不要害怕徒勞」,因為最終被畫的「靜物」或許會腐朽,但是畫下來的畫會是永存的。

 

在劇裡,梁山伯啟發了祝英台,讓祝英台找到自己的價值,並使她得以自我完成,所以到最後美術館這場戲,林奕華表示,這也是他最為觸動的段落,梁山伯讓祝英台知道自己拒絕她的真正原因,不是因為她不夠好,而是因為祝英台勇於作自己的表現,令梁山伯倍感自卑的心態。

 

林奕華說:「我很不認同那種男人是男人,女人是女人的愛情,那當中有太多的定見和扮演,我總是覺得中國人的遺憾在於,我們經常被父權思想塑造了固有觀念」。

 

他認為,藝術和愛情的共通點在於,都是投到一爐火中,最後提煉出一個精神價值出來,而梁山伯和祝英台他們學的不是藝術課,是活生生的戀愛課。

 

 

 

資訊來源:兩岸商情第56期

【101傳媒/整理報導】

 

-------------------------------------------------------

文章內容若有侵權疑慮,請來信告知。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免責聲明:

部分圖片、觀點,來源於網際網路及其他網路平台,主要目的在於分享訊息,讓更多人獲得需要的資訊,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 本文評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