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以往! 成為太空農夫不是夢

  • A
  • A+
  • A++
2017-06-13

 

突破以往! 成為太空農夫不是夢

(  圖片翻攝自重慶時報 )

 

登陸太空不是夢!人類可在外太空當宇宙農夫? 2017年全球航太探索大會上周二在北京開幕。中國大陸在會上發布多項即將執行的太空探測任務,其中最令人驚奇的,是由重慶大學主導的科普載荷「月面微型生態圈」也將以「乘客」的型態首次被送入月球表面。科普載荷將會搭載馬鈴薯、阿拉伯芥種子以及蠶卵在月球表面進行栽培和孵化,如此新奇的實驗,為人類進入太空的生存提供保障。

 

「月面微型生態圈」總設計師謝更新教授表示,「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2018年年底科普載荷將「搭乘」嫦娥四號登上月球,完成人類首次在月球表面展開生物學實驗,並向全世界首次展示月球表面生物生長、光合作用等生物學原理。

 

科普載荷主任設計師張元勳表示,蠶產生二氧化碳,而馬鈴薯及阿拉伯芥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氧氣,構建起一個簡單的生態系統,而通過觀察低重力、強輻射條件下植物的種子發芽、幼苗生長和開花的全過程,或蟲卵孵化、幼蟲成長發育、破繭成蝶,驗證月球環境下種子的呼吸作用和植物的光合作用,激發人們的生態環保意識。

 

突破以往! 成為太空農夫不是夢 | 文章內置圖片

( 圖片取自網路 )

 

 

根據了解,整個科普載荷呈圓柱形,高18公分,直徑16公分,總重量為3公斤,而內部也包含40多個零部件,加上螺絲釘、導線等後有100多個零部件,如何將這麼多零件整合並將重量控制在3公斤花費了研究團隊大量功夫。

張元勳表示,科學載荷主要遭遇到的困難在於,溫控、能源、生態系統的構建和未知的情況;月球表面溫度在零下170℃到零上120℃間,而植物及昆蟲理想生存溫度為1-30℃,所以載荷設置保溫層,以保證植物和昆蟲的正常生長,同時通過導光管保證光照。

為了科普載荷進入月球表面後能工作正常,相關科研人員進行大量實驗工作。「月面微型生態圈」科普載荷總指揮、重慶大學副校長劉漢龍介紹,此科普載荷包含了機械、控制、環境、生物等多個交叉學科研究領域,由重慶大學牽頭,28所高校參與研究。

 

 

【101傳媒/整理報導】

 

-------------------------------------------------------

文章內容若有侵權疑慮,請來信告知。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免責聲明:

部分圖片、觀點,來源於網際網路及其他網路平台,主要目的在於分享訊息,讓更多人獲得需要的資訊,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 本文評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