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部位癌症患者有福了! 新技術讓腸道取代聲帶

2016-07-14
  • A
  • A+
  • A++

頸部位癌症患者有福了! 新技術讓腸道取代聲帶

(圖/取自網路)

 

腸道變成聲帶,重建發聲器,原本無法言語的咽喉癌患者術後能夠講話,中國附醫國際醫療中心院長陳宏基自創「自體腸道移植重建發聲器」,現已協助一百四十五名患者重拾嗓音,過程被Discovery頻道拍成紀錄片,吸引不少外籍醫師前來取經,將台灣醫療成就推至世界舞台。

 

68歲的簡裕銘,因有抽菸、嚼檳榔的習慣,罹患下咽癌3級,3年前,他接受陳宏基和耳鼻喉科醫療團隊的腫瘤切除手術,並在切除的同時,直接重建食道和聲道,手術過程超過10個小,術後恢復良好,已可正常發聲。

 

外交部與Discovery頻道今年攜手推出「台灣無比精采:醫療精英」,深入手術室、前進柬埔寨及非洲等偏遠地區,記錄台灣創新醫療先驅醫術、跨海行醫救命等9大醫療技術,包括自體腸道移植重建發聲器、龐貝氏症治療、智慧型眼鏡手術等,紀錄片將在二十日晚間在Discovery頻道首播,也將在亞洲三十個國家播送。

 

頸部位癌症患者有福了! 新技術讓腸道取代聲帶 | 文章內置圖片

(圖/取自網路)

 

中國附醫國際醫療中心院長陳宏基指出,因為嚼食檳榔的關係,國人罹患咽喉癌的比例,是歐美國家的3.3倍。過去不少罹患咽喉癌、口腔癌等頭頸部位癌症的患者,在腫瘤的切除過程中,常因為聲道和食道遭切除,再也無法開口說話,即便裝了人工發聲器,也只能發出機械般如「鴨子」的聲音,人際關係面臨困境。目前重建食道重建已有一定程度的醫療技術,但聲道重建則否,使得許多患者苦於無法發聲,當遇到緊急狀況時無法求救。

 

為解決患者困擾,陳宏基在20年前,獨創「自體腸道移植重建發聲器」,並接過6階段的改良,現已可將肌肉連結神經,讓患者可控制自己的音頻。他解釋,若是聲道和食道同時需要重建,會用升結腸作為食道、並用迴腸和回盲瓣重建15公分的聲道,「迴腸具有皺褶,空氣通過回盲瓣的孔洞,會產生渦流而出現聲音。」

 

陳宏基指出,患者術前無法說話及進食,僅能聞聞味道,透過灌食,補充營養。術後可順利吃東西,恢復說話,聲音接近原來的發聲,只是音頻較低一點。

 

  • 本文評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