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病變新療法! 微創切片只要15分鐘

  • A
  • A+
  • A++
2016-07-21

台大神經科醫師謝松蒼的團隊致力研究並建立神經退化檢查系統,其中「微創皮膚切片」可用來診斷末梢神經病變,僅需一個0.3公分的傷口,就能診斷出因疾病或藥物造成的神經退化,取代侵襲性傳統神經切片,檢測神經退化中罕見的「類澱粉神經病變」的發病進程。

 

神經病變新療法! 微創切片只要15分鐘 | 文章內置圖片

(圖/取自網路)

 

科技部20日舉行「診斷神經退化疾病的新進展,類澱粉神經病變之基因診斷與皮膚神經病理切片」記者會。謝松蒼說,神經像自來水公司的管線,在颱風天的時候,在水管末梢的的用戶會最早沒水用。而神經也是同樣的概念,當發病時神經末梢會最先產生病變,過去為了觀察病變情形,要耗費很大的時間跟成本甚至必須進行手術,不過現在只需要15分鐘進行皮膚切片研究,就能分析神經退化的情況。

 

神經病變新療法! 微創切片只要15分鐘

(圖/取自網路)

 

謝松蒼指出,神經退化疾病會出現四肢肌肉萎縮無力,容易被診斷為腕隧道症候群,或是腳麻無力以為長骨刺;但如果有這些症狀加上些微腸躁症,可能就是罕見的「類澱粉神經病變」,這項疾病在過往被認為是發病原因不明,而且發病初期除慢性腹瀉外並沒有明確的徵兆,因此許多人會被診斷為腸躁症或其他腸胃疾病,台大歷年來出現約80例,目前全台患者逾50人,如果能利用簡易皮膚切片檢驗,即可先治療抑制退化程度,讓患者先保有行動能力與生活自理能力。

 

在科技部支持下,團隊成員趙啟超醫師應用此技術,並結合基因檢測,發現類澱粉沉積症造成的周邊神經病變疾病,「類澱粉神經病變」具台灣人特有的基因突變,「類澱粉神經病變」的病友,皮膚汗腺周圍的神經明顯較正常人少,而且根據臨床觀察,神經密度越低,發病的速度越快。

 

不過,目前微創皮膚切片仍在臨床試驗階段,尚未在醫療院所運用。謝松蒼建議,若家中親友中有人罹患此疾病,或者長期慢性腹瀉、手腳無力或對於冷熱較為不敏感的情形,應該要立即進行檢測。

 

【101傳媒/整理報導】

 

-------------------------------------------------------

文章內容若有侵權疑慮,請來信告知。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免責聲明:

部分圖片、觀點,來源於網際網路及其他網路平台,主要目的在於分享訊息,讓更多人獲得需要的資訊,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 本文評論:
延伸閱讀